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南方。②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窗前谁种芭蕉树”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B.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悠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C.词人借写芭蕉来抒发愁情,整首词写芭蕉,由听觉形象进而转化到视觉形象,一步步将愁引向深处。
D.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幽情。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E. 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小题2】词人为什么会“不惯听”“点滴霖霪”声?从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试做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15 01:1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黄徐州

陈师道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自不工。

一日虛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疾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四十三岁,前一年他在颍州州学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之后,家居徐州,后为生活所迫,寄食曹州知州郭概处。诗人离徐州时,写了此诗向朋友黄徐州告别。②刻画无盐:《晋书·周觊传》中“庾亮谓觊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觊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意即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③青眼:晋代阮籍能为青白眼,常以青眼对他所器重的人。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在首句说自己的姓名曾落在当时名流的荐书之中,第二句运用典故表明自己的诗作还不错,与所得称誉是相符合的。
B.诗的三、四句,回忆自己自得来名声发迹以来,一晃间有了十年,而现在却落得个因党事牵连被罢职的下场,令人感慨。
C.“白头未觉功名晚”一句通过想象手法,表明他此时虽生白发,年过不惑,但还是不觉得自己获得功名有什么晚来之感。
D.“青眼常蒙今昔同”一句是写自己顾念过去,深蒙黄徐州以青眼相加,而现在更寄希望朋友黄徐州的引荐恢复自己的功名。
E.全诗写诗人进退之间,难以由人,受到政治上的牵连被罢职,生活在贫 穷中,不由得悲叹,做到了情感真挚,尽情倾吐。
【小题2】本诗最后一联情感深沉,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请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舟呈灵晖
南宋 徐玑
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
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所喜同舟者,清赢亦如吟。
【注】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与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和赵师秀(号灵秀),合称“永嘉四灵”。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两项是
A.“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点题,交代了泊舟的地点与环境,一个“又”字表明漂泊时间很长,暗含羁旅在外的辛酸。
B.“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诗人官职卑微,仕途困顿,何时能靠近京师?这里,“近阙”就是靠近京城,对皇上不满之意溢于言表。
C.这是写给朋友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含蓄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在外漂泊的失意之感。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D.人在旅途,且就着月光欣赏一番旅途的景色吧。所幸的是,船上还有一位与我志趣相投的旅伴。全诗情感由喜到忧,不断变化。
E. 《泊舟呈灵晖》这首诗歌,作者借“风”“林”“楚天”“湘水”等意象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愁苦。景语情语融为一体,艺术性很强。
【小题2】“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有很强的艺术性,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