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北行别人

(宋)谢枋得①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岂无龚胜②洁,人间不独伯夷③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④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注)①谢枋得:南宋遗民,宋亡,交易姓名隐居闽中。后来为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祜强迫北上,至元都燕京,不食而卒。这首诗就写在北上前夕。②龚胜:王莽篡汉,龚胜不授官,绝食十四日而卒。③伯夷:商亡,伯夷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④南八:南霁云,安史叛军破城被俘,不降而被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首联作者将自己比作为雪中松柏,不改青翠之色,此次北行的目的就是要扶植“纲常”。
B.颈联“生堪舍”“死甚轻”,诗人在认真权衡了生死礼义之后,做出了明确的回答,直言此行的意义。
C.末句用“皇天上帝眼分明”作结,意为自己虽将被迫北上,但精神气节皇天可鉴,赤胆忠心对天可表。
D.这首诗结构处理很独特,开头铺陈,结尾比兴,避免了全诗仅用一种手法可能产生的枯燥之弊。
【小题2】本诗颔联表情达意颇具艺术性,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31 09:1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小题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先生传
薛季宣
袁先生,讳溉,字道洁,汝阴人也。尝举进士,免贡,避地州西山中。建炎初,集乡民为保聚,与金人及群劫抗,屡克。后移居蜀之富顺。
先生初从二程先生学,闻蜀薛先生名。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其子晨以香出,父则掩关待之。子莫而归,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薛翁慢骂不应。先生固已疑之矣。间日再往,又不得前,于是积日屡造其门,薛翁喜而见之。先生与之语,不对;再见谈古今百氏,又不得一言;三见纵论六经,薛翁才有喜色。曰:“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先生曰:“如先生言,吾心将以会道尔。”薛翁击节称善,因以所学授之。居月余,励先生出关,薛翁因亦遁去。
先生出关至夏口,岳开府飞必欲延至幕下,先生一见而出,不辞而行。语所知曰:“岳公武人而泥古,幕府无圆机之士,难乎免矣!”未几而及难。先生因家荆州,往来夷陵、秭归诸郡,与士夫言必称善,悦其意旨,然后和之,循循然,人知其厚德君子也。
初,靖康后,天下兵荒甫起,先生家为汝阴盛族,尝有客过其舍,先生察其状貌有异,白诸父曰:“客奸人也。”徙家人避之。是夜客以寇来,遂与乡社义兵斗死。后众欲据前山为保,先生争之,不听。独将妻子聚保山后。已而,前山果没。金人大至,欲以万众攻山后营。先生坞中兵不满千,召其众计曰:“虏则势盛,吾知数术,保以一箭破之。”其夕,虏砦山阿、先生使数十人各执鼓燧,如四山伏,约虏军噪扰,燔山击鼓为应。有谈经客愚甚,先生激使为虏装,窃虏号入宿虏酋帐下,以二矢授曰:“夜中发矢而窜。”客如先生计,恇恇仅能发箭。虏营惊乱,顾见火光并起,鼓声四合,因溃自相攻杀数百人,遂不敢复至。
瓯浦薛某曰:圣人之学不可复见,走于先生焉取焉?尝侍先生观弈,能为负棋,易置数子,以弱为强。外舅强先生弈,则曰:“先人尝以弈为废事,所不忍违。”走从问义理之辨,先生曰:“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走请终身诵服斯语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是南宋哲学家薛季宣为其师袁溉所作的传记。②免贡:没有考中③刺:名帖,名片。④恇恇:害怕,惊恐。⑤薛某:“某”与下文的“走”,均为谦辞,指作者。⑥废事:耽误做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莫而归 莫:傍晚
B.励先生出关,薛翁因亦遁去  遁:逃跑
C.天下兵荒甫起 甫:始,刚
D.如四山伏 如: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金人及群劫抗    吾与点也
B.其子晨以香出 失其所与,不知
C.因以所学授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先生一见而出 抢榆枋而止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
于是不与邻里往来,没有人了解他的行迹
B.幕府无圆机之士,难乎免矣
幕府里没有圆滑机巧的人,灾难可以免除了
C.窃虏号入宿虏酋帐下
窃取敌人的口令进入,并在首领的帐下过夜
D.圣人之学不可复见,走于先生焉取焉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
②走请终身诵服斯语。
【小题5】根据第二段内容,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薛翁这一人物的特点。
【小题6】文章写了袁溉的哪些过人之处?请概括回答,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已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闵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以桀、纣狂愽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阴怡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注)①阴饴甥:人名。②黑衣:指宫廷中的黑衣卫士。③茅焦:人名。④剧:mó,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晋侯 执:俘获
B.复言者老妇必其面 唾:唾沫
C.今秦王不功臣     倍:背弃
D.焦以桀、纣狂悖之行 数:列罪状,加以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为难而可喜也  廉颇,赵之良将也
B.然后及女燕后    孰能讥之乎
C.子宜言欲代我相,有乎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D.长安君何自托于赵 大块假我文章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B.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C.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微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D.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促成“为难而可喜者也”这一变化的一项是(  )
A.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
B.恣君之所使
C.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
D.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
B.文章举左师劝谏赵太后这一典型事例,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左师高超的论辩才能,还有力地论证了“难而可喜”的观点。
C.蔡泽先以保全性命、名声之说打动了范雎,再拿范雎艰难的处境与商鞅、吴起和文种的情况进行比较,使范雎立刻让出相位。
D.茅焦不惧秦王汤镬之刑的恐吓,通过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最终说服秦始皇与母亲和好如初。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能看出劝谏之难,在茅焦之前,秦始皇已杀了二十七个去劝谏的人。
【小题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
(2)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