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到夜深。

(注释)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此诗乃此时所作。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点“夜坐”。“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小题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03 01: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的范仲淹与韩琦。③汉家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④阃外,指统兵在外。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欹,倾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的功业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写历史汉初三杰的故事。言外之意,指古有“三杰”收复失地,今天已无收复失地的可能。
D.“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诗人写出了朝廷的消极避战,没有尽力地保卫山河。
E. “栏杆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二句,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表达的情感极为相似。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词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冷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冷: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⑤)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⑥“见说二句”:沙鸥色白,一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小题1】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婉约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虚实结合,以景示情,以情带景,情景交融。读之耐人寻味,耐人咀嚼。
B.词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C.“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借用辛弃疾沙鸥白头的典故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而“当年燕子知何处?”则化用刘禹锡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小题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并作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