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jī)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jī)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 |
B.“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 |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愁”统领全诗,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这一连串细节,表现了浓浓的愁意。 |
B.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表明纵使有优美的音乐,无人欣赏也是枉然。 |
C.颈联由眼前秋风中万叶齐摇的景象,遥想故乡一灯夜雨的情景,渲染出萧瑟的气氛。 |
D.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
张孝祥①
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今四川简阳市人。这首词大概是在他回芜湖闲赋时所作。姚主管是他的友人。横州,今广西东南横州县。
【小题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
张孝祥①
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今四川简阳市人。这首词大概是在他回芜湖闲赋时所作。姚主管是他的友人。横州,今广西东南横州县。
【小题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仙槎”就是船,“泛”写出了友人赴任路上的悠然之情,“地角天涯路”则点出路途遥远,天南地北,二人相隔之远。 |
B.“草草杯盘深夜语”写在朋友要离开之时,与朋友深夜饮酒话别,因时间紧急,只能草草准备点酒菜。 |
C.“明珠”指光泽晶莹的珍珠,“翠羽”指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明珠翠羽”泛指珍贵的珠宝和饰物,也代指女子。 |
D.“朝天衣袂翩翩举”一句运用了想象手法,“朝天”朝拜天子,“衣袂翩翩举”,衣袂飘飘的样子,想象友人回朝向皇帝复命时志得意满,踌躇满志的状态。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请赏析它在写景上的特点。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请赏析它在写景上的特点。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如梦令
王之道
一饷凝情无语,手撚梅花①何处。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
(注)①梅花:南朝宋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这首闺情词着重点在于对人物心理和外貌的刻画,语言精妙,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离惜别之情。
【小题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如梦令
王之道
一饷凝情无语,手撚梅花①何处。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
(注)①梅花:南朝宋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无梦令”,代表作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B.前两句说明主人公不是终日销凝、闷闷不乐,而很可能是攀折梅花忽然间触景生情。 |
C.第二句用典,其中“何处”二字有欲寄无由的苦恼,故“手撚”梅枝,彷徨不已。 |
D.前四句写女子对心爱的人的思念,末三句采用补叙和插叙的方式写对心爱的人当初乘舟离去的不舍。 |
【小题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 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全诗不着一个“喜”字,但喜悦之情蕴于写景叙事之中。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雨 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雨过天晴之后的景色:雨云已不能覆盖整个天空,蓝天一隅挂着一抹淡淡的白云。画面色彩鲜明,形象逼真。 |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鹊语声的清脆与残雷声的低沉形成对比,又和谐统一,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
C.“卧看星河尽意明”化用了杜牧《秋夕》中诗句“卧看牵牛织女星”,表达了相近的情感。 |
D.这首诗写景善于捕捉变化的瞬间,从空间变化写到时间的推移,多层次多侧面地描绘微妙多变的大自然。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①。相逢未暇论奇字②,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绡裙:一种薄裙。②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不能用六书偏旁推之,早已失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中的“访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①。相逢未暇论奇字②,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绡裙:一种薄裙。②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不能用六书偏旁推之,早已失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才是解诗关键。 |
B.第二句中的“紫绡裙”一语,夸张地写出了荷花花瓣轻薄之状,繁密之态。 |
C.丝雨香花令人心醉,主客两人急切地冒雨观看水边白云,竟无暇学术讨论。 |
D.全诗以描写记叙为主,颇富画面形象感,语言通俗易懂,却也蕴含着深意。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水村①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②,诸君何至泣新亭③。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释: ①诗人闲居山阴时,于淳熙九年(1182)秋写作了此诗。②“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③“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诗的颈联抒写了什么感情?请简析。
夜泊水村①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②,诸君何至泣新亭③。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释: ①诗人闲居山阴时,于淳熙九年(1182)秋写作了此诗。②“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③“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诗人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 |
B.第二句使用典故感叹“敌未灭,大功未成”的失落,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情怀,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基调。 |
C.诗人借“泣新亭”的典故,表达了对那些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或醉生梦死或懦弱昏庸的大小官员的不满。 |
D.尾联写诗人闲泊水村,卧听新雁落在荒寒的汀州上,景象闲静,既点明了诗的题面,又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释)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E. 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小题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释)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
C.五、六句写自己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
D.第八句化用杜甫诗句浑然无迹,实写作者悲凉处境,突出对部属的美好祝愿。 |
【小题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①,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②,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③?
(注)①老子个中不浅:东晋庾亮镇武昌时,曾与僚属秋夜登南楼,曰:“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世说新语•容止》)②空敝黑貂裘: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终无成而归”。(《战国策•秦策》)③沧洲:水边之地,隐者所居。此指故乡。
⑴简要赏析上阕“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的表达效果。
⑵下阕借月抒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水调歌头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①,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②,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③?
(注)①老子个中不浅:东晋庾亮镇武昌时,曾与僚属秋夜登南楼,曰:“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世说新语•容止》)②空敝黑貂裘: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终无成而归”。(《战国策•秦策》)③沧洲:水边之地,隐者所居。此指故乡。
⑴简要赏析上阕“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的表达效果。
⑵下阕借月抒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