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①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节选自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注]①重足:站立时双脚相叠,形容很害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B.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C.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D.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人称代词。秦代以前是人称代词,指“我的”或“我”,如《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自秦始皇起专用于皇帝的自称。
B.朔: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月末,与“望”“既望”“晦”等均指农历每个月的特定日子。
C.苏洵:眉阳人,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被世人并称为“三苏”,也是“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稽,停留,拖延。稽首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深领皇帝要旨。到任后,撤去守备军队,让郡县长官、老百姓一如既往地办公、生活,践行了皇帝的治理策略,也收到了实效。
B.张方平深得民众认可。当初他在“祸乱马上就要发生但还没有出现”之际走马上任,且连续两年让蜀地相安无事,所以当地百姓坚持为他塑像。
C.眉阳人苏洵赞誉张方平。张方平“为天子牧小民不倦”,并且治理好蜀地之后,他也毫无居功自傲之心。苏洵希望百姓世世代代牢记张方平的功德并为他塑像。
D.张方平深爱、厚待蜀地民众。他认为百姓如果生活在歧视和酷刑之下,很容易狠心抛下家人参与叛乱,所以他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对待蜀地百姓,礼法行事。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2)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4 08:4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心术(节选)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注)①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供士兵居住并瞭望敌情的亭堡,这里指放哨、睐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糜鹿兴于左而目不  瞬:眨眼
B.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也 殆:懈息
C.故古之贤将,能以兵敌 尝:曾经
D.故一忍可以百勇  支:抵御
【小题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2)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效也。至丹以荆卿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宋·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开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形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也,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祯《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B.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 革:革除
C.始祸焉 速:招致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向使三国各爱地   ②患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是卒自弱
C.①斯用兵效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取
D.①至丹以判卿计     ②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
B.苏洵所说的“三国各爱其地”指的是韩国、魏国和赵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不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
C.苏辙在《六国论》中认为,当时的天下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山东诸国应不惜代价去“厚修韩亲魏以摒秦”。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因果: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非不利   军队
B.有远略   起初
C.牧以谗诛 等到
D.则胜负之 运数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秦   其势弱
B.斯用兵效也   子孙视不甚惜
C.泊牧谗诛   有尺寸之地
D.是故燕虽小后亡   惜其用武不终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讽刺的是北宋,是为反对朝廷以赂求和的妥协政策而写。
B.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备,弊在略秦”, 先否定后肯定,从正反两方面作判断,加强语言力量。
C.作者在文中把不赂者分为种类:一种是与秦国交好的,不助五国的,如齐国;一种是虽然开始反抗秦国侵略,后来却听信谗言错杀将领,用武而不终的,如燕赵两国。
D.文章最后由论古过渡到讽今,点出写作此文的现实意义。“悲夫”一句,叹六国不知道珍惜形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以趋于亡”。议论抒情相结合,寄托感慨,很有震撼力。
【小题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