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论

(宋)苏洵

天下有大知,有小知。人之智虑有所及,有所不及。圣人以其大知而兼其小知之功,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愚者不知大知,而以其所不及丧其所及。故圣人之治天下也以常,而贤人之治天下也以时。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常也者,无治而不治者也。时也者,无乱而不治者也。

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被四海,而小或不能入一室之下,彼固无用此区区小明也。故天下视日月之光,俨然其若君父之威。故自有天地而有日月,以至于今而未尝可以一日无焉。天下尝有言曰:叛父母,亵神明,则雷霆下击之。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使雷霆日轰轰绕天下以求夫叛父母、亵神明之人而击之,则其人未必能尽,而雷霆之威无乃亵乎!故夫知日月雷霆之分者,可以用其明矣。

圣人之明,吾不得而知也。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约而成功博也,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而功不成也。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及之而精,人将曰是惟无及,及则精矣。不然,吾恐奸雄之窃笑也。

齐威王即位,大乱三载,威王一奋而诸侯震惧二十年。是何修何营邪?夫齐国之贤者,非独一即墨大夫,明矣。乱齐国者,非独一阿大夫,与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亦明矣。一即墨大夫易知也,一阿大夫易知也,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易知也,従其易知而精之,故用心甚约而成功博也。

天下之事,譬如有物十焉,吾举其一,而人不知吾之不知其九也。历数之至于九,而不知其一,不如举一之不可测也,而况乎不至于九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有大,有小知 知:通“智”,智慧
B.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四海 被:覆盖
C.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而成功博也  约:节约
D.与左右誉阿而即墨者几人  毁:诽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贤人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俨其若君父之威     即今之傫在墓者也
C.而人不知吾不知其九也 不知东方既白
D.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功不成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将治国者分为“圣人”“贤人”“愚人”三个层次,目的是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二段运用比喻论证,提出论题:治国不能只凭“雷霆轰轰”,而应“用其明”。
C.后三段作者扣住“精”字,反复论证了愚者“功不成”是因为“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
D.文末以举其一而可知九的道理,强调了齐威王“易知而精之”,含有明显的讽谏意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雷霆日轰轰绕天下以求夫叛父母、亵神明之人而击之,则其人未必能尽,而雷霆之威无乃亵乎!
(2)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既 不 能 常 又 不 能 时 悲 夫 殆 哉 夫 惟 大 知 而 后可 以 常 以其 所 及 济 其 所 不 及 而 后 可 以 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5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明论

苏洵

天下有大知,有小知。人之知虑有所及,有所不及。圣人以其大知而兼其小知之功,贤人以其所及而其所不及,愚者不知大知,而以其所不及丧其所及。故圣人之治天下也以常,而贤人之治天下也以时。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常也者,无治而不治者也;时也者,无乱而不治者也。

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四海,而小或不能入一室之下,彼固无用此区区小明也。故天下视日月之光,俨然其若君父之威。故自有天地而有日月,以至于今,而未尝可以一日无焉。天下尝有言曰:叛父母,亵神明,则雷霆下击之。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使雷霆日轰轰焉绕天下,以求夫叛父母、亵神明之人而击之,则其人未必能尽,而雷霆之威无乃亵乎?故夫知日月雷霆之分者,可以用其明矣。

圣人之明,吾不得而知也,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而成功博也,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而功不成也。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及之而精,人将曰:是惟无及,及则精矣。不然,吾恐奸雄之窃笑也。

齐威王即位,大乱三载,威王一奋而诸侯震惧二十年。是何修何营邪?夫齐国之贤者,非独一即墨大夫,明矣;乱齐国者,非独一阿大夫与左右誉阿而即墨者几人,亦明矣。一即墨大夫易知也,一阿大夫易知也,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易知也。从其易知而精之,故用心甚约而成功博也。

天下之事,譬如有物十焉,吾举其一,而人不知吾之不知其九也。历数之至于九,而不知其一,不如举一之不可测也,而况乎不至于九也!

(有改动)

(注)①知:同“智”,智慧。②绕:巡绕。③明:洞察力。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人以其所及而其所不及   济:帮助
B.大可以四海 被:覆盖
C.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而成功博也   约:节约
D.左右誉阿而即墨者几人     毁:诽谤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B.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C.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D.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父:诸侯之子称其父为“君父”。有时特指天子。在本文中的含义,是第二种。
B.即位:指站在中庭左右规定的位置上。常指开始成为帝王,诸侯或臣子任某职务。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后来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D.大夫:职官等级名。夏商周三代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作者将治国者分为“圣人”“贤人”“愚人”三类,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2段运用比喻论证,提出论题:治国不能只凭“雷霆日轰轰”,而应“用其明”。
C.后三段作者扣住“精”字,反复论证了愚者“功不成”是因为“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
D.第4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齐威王的故事说明要想使事情成功,可从自己最熟悉的方面入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
(2)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宋】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曰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火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⑤呜呼!以略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举:拿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C.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中心论点是第一段的起始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 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的作用。
B.文中第三段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六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略秦带来的损失之大。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
D.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⑵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4】根据文中第四段内容,试比较概括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