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荀子(前313-前238)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乙)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丁)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荀子为什么写《劝学》?韩愈为什么写《师说》?引用文段语言概括并分析其写作原因。【小题2】从以上选段来看,为了论述“学习”和“从师”的必要性,荀子和韩愈采用的论述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囊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韩非子·说林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虽好修姱以![]() |
B.偭规矩而改错 错:缺点、错误 |
C.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
D.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
A.既替余以蕙![]() |
B.哀民生之多艰/悔相道之不察兮 |
C.屈心而抑志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延伫乎吾将反 |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④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⑤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孟子)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
C.然而不王者 王:称王。 |
D.非我也,兵也 兵:士兵。 |
例句:申之以孝悌之义
A.树之以桑 | B.斧斤以时人山林 |
C.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 D.樊哙侧其盾以撞 |
A.运用排比句式,为梁惠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王道"政治蓝图。 |
B.施行“王道”的初始,就应让百姓“养生丧死无憾"与伦理道德教化同步进行。 |
C.孟子描绘“王道"理想后,指出统治者的错误做法,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 |
D.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王道",语言情感充沛,气势夺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
离骚(节选)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解:彭咸:传说是殷代贤臣,因为讽谏君主不被听从,投水自尽。(1)解释下列词语
已: 故都: 美政:
(2)“国无人莫我知兮”一句属什么句式类型,试解释这一诗句。
(3)翻译“既莫足与为美政兮”一句。
(4)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也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①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②爨③,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④济、漯⑤,而注诸海;决汝汉⑥,排淮、泗⑦,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选自《孟子》有删节)
(注)①饔飧:早餐为,晚餐为。②甑:瓦制的炊具。③爨:炊。④瀹:疏。⑤济、漯、:河名。⑥汝、汉:河名。⑦淮、泗:河名。【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率天下而路也 率:带领 |
B.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名:名声 |
C.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登:成熟 |
D.岂为厉农夫哉 厉:损害 |
A.固不可耕且为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治人者食于人 不拘于时 |
C.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D.虽欲耕,得乎 虽有稿暴,不复挺者 |
A.从第一段内容来看,陈相、许行都推崇滕君,认为滕君能与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
B.第二段孟子与陈相的一问一答,孟子采用的方式是“请君入”或者叫“诱敌深人,一举攻克”,最后让陈相不得不接受“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道理。 |
C.第三段提到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前者指劳力”,后者指“劳心”。“劳心者”指管理社会的人,“劳力者”指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
D.孟子一方面说“劳心者治人“治人者食人”,一方面又列举尧舜禹等圣人忧民的事例,这样说并不矛盾,孟子旨在强调“劳心者”“治人者”必须把天下的事情办好,而不是指可以任意鱼肉百姓。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无误的一项是A.海运将徒于南冥 | B.其视下,亦若是则矣已 |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D.适莽沧者,三餐而返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B.我決起而飞,抢榆枋 水浅而舟大也 |
C.适百里者 南冥者,天池也 |
D.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A.“控于地”的“控”是控制的意思,“抢榆枋”的“抢”是碰、触的意思。 |
B.“腹犹果然”的“果然”是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解释为“饱足的样子”。 |
C.“野马也,尘埃也”意思是“野马奔跑以致尘土飞扬”。 |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的“奚以 ……为”是表反问的句式,与“奚以知其然也”中的“奚以 ……也”用法与意思相同。 |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七十者衣帛食肉 / 黎民不饥不寒 / 然而不王者 / 未之有也
B、七十者衣帛 / 食肉黎民 / 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七十者衣帛食肉 / 黎民不饥不寒 / 然而 / 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 / 不饥不寒 / 然而 / 不王者未之有也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非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事不揣长,不提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选自《荀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
B.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
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
D.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
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来也指有道德的人。 |
B.皋陶,是上古时的一位贤臣,与尧、舜、颛顼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
C.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纣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来泛指暴君。 |
D.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
A.本文和《劝学》一样,作者开篇就提出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不谈论的事。 |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的所学所行,相貌并不是判断的最终标准。 |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
D.文章结尾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滑巧的人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问句结尾,再次表明作者的观点。 |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