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然后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囊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韩非子·说林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4 08: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五蠹(节选)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B.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C.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D.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是夏朝以前有盛名的君主,通过禅让的方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
B.大父,即祖父。在中国民俗中,祖制称呼一般写至上九代,下九代。
C.西戎,西戎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
D.干、戚,古时的两种翻土农具。执干戚舞,是指远古之人手执干戚进行的舞蹈,比喻以美德代替武力来感化敌人,治服敌人 。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认为,只有采取崇尚道德教化的基础上然后再武力征服,才可以让少数民族心服。
B.作者认为统治者不应该一味效法古代圣王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C.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古代和当今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提出了治理国家必须与时俱进的观点。
D.本文引用守株待兔的事例是为了讽刺头脑僵化,不懂变通的人,具有讽喻的目的。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诛也。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五蠹》

注:①谯:指责,责骂。  ②楼季:魏文侯之弟,善登高跳跃。  ③跛牂:跛腿的母羊。

【小题1】韩非子是___家的代表人物。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1)三美焉(______)
(2)跛牂易牧者,也(______)
【小题3】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方上的官吏率领官兵,推行公正的法令,抓捕罪犯。
B.地方上的官吏演练官兵,制定法令,寻找罪犯。
C.地方上的官吏拿着属于官方的兵器,执行国法,搜捕坏人。
D.地方上的官吏拿着官府中的兵器,依据公正的法令,寻找坏人。
【小题4】文章第一段主要运用了___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小题5】请针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