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当前题号:1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解释下列词语。⑥畜:    ⑦树: ⑧颁: ⑨戴:
当前题号:2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中: ②释: ③批:
④族: ⑤怵: ⑥微:
当前题号:3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⑲戚戚:   ⑳钧: ㉑秋毫之末:
㉒舆薪 ㉓王许之乎: ㉔见保:
㉕形: ㉖运于掌:
当前题号:4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解释下列词语。⑩褊(biǎn)小:   ⑪爱:  ⑫无异:
⑬恶(wū): ⑭隐: ⑮无伤:
⑯仁术:    ⑰庖厨:     ⑱忖(cǔn)度(duó):
当前题号:5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的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教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记·曲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①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自己的首领位置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做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在景子看,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甲)蔽障于谗,(乙)心烦虑乱,(丙)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而不: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取材于《楚辞﹒卜居》)

(注释)①太卜:官名,掌管占卜。②悃(kǔn)悃款款:忠实诚恳的样子。③哫訾(zúzǐ)栗斯:阿谀逢迎。④喔咿嚅唲(ér): 强颜欢笑的样子。⑤突梯滑稽(ɡǔjī):态度圆滑,善于迎合世俗好恶。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我独,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取材于《楚辞﹒渔父》)

【小题1】在第一段甲、乙、丙的哪一处,填入“而”字最符合文意?
【小题2】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与屈原之“所疑”无关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小题3】下列诗句中“渔父”形象与《渔父》中的最接近的一项是
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C.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
D.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杨慎《临江仙》)
【小题4】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喻指屈原生活的社会不辨贤庸,人才弃置不用,庸人烜赫一时。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詹尹劝解屈原,人各有短长优劣,皆有可取之处,不必求全责备。
C.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浴后要弹冠振衣,屈原借此表达洁身自好的心志。
D.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以之劝说屈原与世推移。
【小题5】《卜居》《渔父》中“清”“浊”有多层意思,请分别解释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6】结合《卜居》《渔父》的内容,在下面的文字的(1)(2)处,补写出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语句。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大抵___________。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小题7】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部分断句。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答题。

智者之举事必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天子之难,成教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荒废,耽误。  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智者之举事必因时   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全也   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合诸侯   合:迎合。 ④君奚不纳之   奚:为何。
⑤吾其能乎   其:大概。     ⑥勤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
⑦成教垂名   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   致:表达。
A.①⑦   B.②⑧    C.③⑤    D.④⑥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
②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5)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政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绳:墨线,是木匠做工时用来取直的工具。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这里指乘车而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三段着眼“登高而招”等日常生活现象,指明了学习中常用的借地势、借风力、借车马、借舟楫的方法。
C.第四段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强调了学习必须重视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说理生动透彻。
D.本文大量运用短句,又适当运用长句,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文气流畅而不板滞,增强了论辩的力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神巫自齐来处于郑,命曰季咸,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如神。郑人见之,皆避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而归以告壶丘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

壶子曰:“吾与汝无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抗,必矣,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可以旬数矣。吾见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涕泣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罪乎不震不止,是殆见吾德几也。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chōu)矣。灰然有生矣,吾见杜权矣。”列子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此为杜权是殆见吾善者几也。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而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不及也。”壶子曰:“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猗(wēi)移,不知其谁何,因以为茅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狶(大猪)如食人,于事无亲,雕瑑(玉器上隆起的雕纹)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然而封戎,壹以是终。

(选自《列子·黄帝》有删节)

(注)①壶丘子,名林。战国郑人,列子之师。②湿灰:被水浸湿的灰不能复燃,喻壶子不能复生。③地文:土地的纹理,亦即土地的外貌。④德几:指生机。⑤杜权:在生气的闭塞不通之中开始有了转机。⑥猗移:委曲顺从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以道与世抗,必矣 信:同“伸”,表白。
B.吾见焉 怪:指神色异常。
C.是殆见吾德几也 杜:堵塞。
D.食狶如人 食:吃,吃饭。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此为杜权/是殆见吾善者几也
B.向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此为杜权/是殆见吾善者几也。
C.向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此为/杜权是殆见/吾善者几也。
D.向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此为杜权/是殆见吾善者几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壶子不相信神巫,而他的学生列子却非常崇拜,为此,壶子决定会会这个神巫。
B.第一次见面壶子显示了大地那凝寂沉静的外貌,而神巫却认为是面如死灰,就以为壶子死期将至。
C.第二次见面壶子显示了像天壤那样柔和自然的外貌,神巫认为这是自己道术施救的结果,所以壶子能起死回生。
D.第三次见面壶子显示了还不曾从道的本原中产生出来的样子,神巫无法做出判断,于是吓得逃走了。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而以道与世抗,必信矣,夫故使人得而相汝。
(2)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