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⑲戚戚:   ⑳钧: ㉑秋毫之末:
㉒舆薪 ㉓王许之乎: ㉔见保:
㉕形: ㉖运于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02 09:15: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 兵:武器。
B.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抢夺。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开仓救济。
【小题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尽心焉耳矣    ②不可,直不百步耳
B.①河东凶亦然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②王如知此
D.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投其所好,用作战的故事讲道理,以避免梁惠王产生抵触情绪。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明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办丧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全部属于孟子认为“王道之始”应该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    )
①不违农时  ②谷不可胜食也  ③数罟不入洿池
④鱼鳖不可胜食也  ⑤斧斤以时入山林  ⑥材木不可胜用也
A.①③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孟子提出要发展生产需要按农时耕种,不滥捕鱼鳖、不滥伐山林,这样就会粮食有余、鱼鳖有余、材木有余。
B.第②段中孟子提出养民的三种措施:鼓励种桑、鼓励饲养、按时耕种,采取这些措施后就会有衣穿、有肉吃、有饭吃。这三种措施与第①段中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更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C.“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殍”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说明统治者并没有“尽心”。
D.孟子认为,统治者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军队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暴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孟子见梁惠王(节选)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材料二: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问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B.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始作俑者,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
D.孝弟,孝,指还报父母的爱;弟,同“悌”,指敬爱兄长。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小题3】下列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归顺,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①不入洿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涂有饿莩④而不知发⑤,人死则曰非我也岁⑥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数(cù):密。罟(gǔ):网。   ②洿(wū):深或大。   ③检:约束,制止。④殍(piǎo):饿死的人。 ⑤发:开,指打开粮仓救济。 ⑥岁:年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选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题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他是孔子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
B.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包括唐代以前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律诗和乐府诗。
C.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为河东;流经河南省,河之北为河内。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殷商叫序,周代叫庠。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