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游大龙湫记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循锦溪而行循:沿着 B. 不可胜数胜:超过
C. 相去数十步去:距离 D. 形状顿异顿:立刻
【小题2】(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③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  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 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 作者认为大龙溪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 文章除了下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
D. 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以岁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
(2)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分宁县云峰院记

曾巩

分宁人勤生而啬施,薄义喜争,其土俗然。自府来抵其县五百里, 在山谷穷处。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田高下硗腴,随所宜杂殖五谷,无废壤。女妇蚕杼,无懈人。茶盐蜜纸竹箭材苇之货,无有纤巨,治咸尽其身力。其勤如此。富者兼田千亩,廪实藏钱, 至累岁不发,然视捐一钱,可以易死,宁死无所捐。其于施何如也?其间利害不能以稊米,父子、兄弟、夫妇,相去若弈棋然。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意向小戾,则相告讦,结党诪张, 事关节以动视听。甚者画刻金木为章印,摹文书以绐吏,立县庭下,变伪一日千出,虽笞扑徙死交迹,不以属心。其喜争讼,岂比他州县哉?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云峰院在县极西界,无籍图,不知自何时立。景德三年,邑僧道常治其院而之。门闼靓深,殿寝言言。栖客之庐,斋庖库庾,序列两旁。浮图所用铙鼓鱼螺钟磬之编,百器完。吾闻道常气质伟然,虽索其学,其归未能当于义,然治生事不废其勤,亦称其土俗。至有余辄斥散之,不为黍累计惜, 乐淡泊无累,则又若能胜其啬施喜争之心,可言也。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此予未敢必也。庆历三年九月,与其徒谋曰:“吾排蓬藋,治是院,不自意成就如此。今老矣,恐泯泯无声来人,相与图文字,买石刻之,使永永与是院俱传,可不可也?”咸曰: “然。”推其徒了思来请记,遂来。予不,为申其可言者宠嘉之,使刻示邑人,有激也。二十八日,南丰曾巩记。

张伯行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小题1】
A.百器备完 完:完备
B.恐泯泯无声畀来人  畀 :赠予
C.治其院而侈之   侈:扩大
D.予不让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小题2】
A.薄义喜争\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有激也\皆出于此乎
C.必道常\其闻道也固先
D.其土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小题3)下列文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小题3】
A.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B.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C.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D.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
译文:【小题4】
(2)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译文:【小题5】
(3)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乎?
译文:【小题6】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三游洞序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三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①“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州刺史的属吏。②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③祗(zhī)命:奉命。之:往。④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⑤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⑥矧(shěn):况且。⑦廞:通“嵌”。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小题1】文章第二段,作者从□□和□□的角度详细描绘了三游洞的洞石、泉水。
【小题2】以下语句中,全都表现“斯境胜绝”的一组是
①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②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③寂寥委置,罕有到者④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⑤怜奇惜别,且叹且言⑥晶莹玲珑,象生其中
A.①②④B.②③⑥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B.文章第二段写三人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洞内景致可用险、惊、幻来概括。
C.本文因事起意,因景伤情,景致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契合无间的地步。
D.这是一篇诗序,也是一篇游记,叙事简洁,写景生动逼真,写情直抒胸臆。
【小题4】简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本文“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作者借游“三游洞”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qī)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为美(倾斜) 明大号(告诉,一般指上告下)
B.其正(用刀斧砍) 甘受厉(辱骂)
C.坐促弦弦转急(但是)  河东亦然(谷物收成不好)
D.木直绳(适合) 有饿莩而不知发(道路)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
B.使人听此朱颜
C.于其身也,则师焉
D.五亩之宅,之以桑
【小题3】(小题3)对“之”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 既泣之三日(《病梅馆记》)
②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③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④ 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A.①和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4】(小题4)选出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 )
A.(只知赚钱的人)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以卖奇形怪状且病态的梅作为职业来赚钱。
B.(只知赚钱的人)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使它呈现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C.(文人画士)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以卖奇形怪状且病态的梅作为职业来赚钱。
D.(文人画士)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使它呈现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小题5】(小题5)对文意的基本理解,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字面上看,文章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这样定题说明作者“歌泣无端字字真”,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
B.从文章内涵来看,文章托物言志,以梅议政,抨击了“蠢蠢求钱之民”压抑、摧残人才的罪恶,并反映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
C.病梅之所以病,原因是被斫伤了蓬勃自由生长的天性,作者借助这一病态的审美观表现了自我与束缚个性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对抗。
D.文章采用小品文样式,运用以梅喻人、托梅议政的曲笔,透过植梅、养梅、品梅、疗梅的生活琐事,有叙有议,由小见大,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②赀:资财,音zī。

【小题1】翻译划线句。
①客过而尤之
②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
【小题2】第①段中主人喜爱新牡丹是因为新牡丹
【小题3】第②段“客”举“善相花者”这一例子的目的是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新牡丹花朵美、价格高,但过于娇弱,不易成活。
B.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牡丹枯死。
C.主人对牡丹不闻不问疏于养护,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D.主人种花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性格与修养出了偏差。
【小题5】第③段写主人“记之以自警”,他会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小题6】本文与龚自珍《病梅馆记》相比,在写法与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许氏吴兴溪亭记
权德舆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湲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小题1】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
【小题3】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
【小题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
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
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
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
【小题5】(小题5)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程原迩稿序

张鼐

南高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①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啼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偶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过其室,瀹茗②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事,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

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挟册子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

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③,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注)①刳(kū):剖开,挖空。②瀹(yuè)茗:烹茶。③浮大白:满饮洒。

【小题1】作者在文中强调了 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文章首尾皆写山水之景,试分析各自的作用。
【小题3】试分析本文的一个语言特色。
【小题4】请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谈谈你对划线句的理解。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登扫叶楼记

[清]管 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①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阙均为山名。 ②四望:四望矶,山名。
【小题1】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2】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是乡间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B.虽然是乡人都认为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C.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D.虽然是以前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小题4】作者写扫叶楼景色的观察顺序是先 ,后
【小题5】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识?试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灵岩天平山记
朱德润
①吴郡之西为湖,东为江,独灵岩天平为山之胜境。予昔陪宋尚书诚夫来游,距今十有七年矣。其山峦林麓陂池之美,盖尝粗记而未能再览其详也。
②至正已丑春暮,判簿顾君定之等,约余为山行。於城西之枫桥入,先抵吴安山下,即乘肩舆行。二三里至观音山,又行抵北山,还宿衍福精舍。
③明日,复就肩舆,由吴安山左,度天平岭,瞻文正范公故祠:乔木森茂,异石林立。转过野桥村店,山回涧曲,樵歌牧唱,相与应答於翠微空旷之间,里人所谓鸡经山、虎子谷者,突然乎其左;琴台山献、羊肠岭者,兀然乎其右。迤值上陂陁,经荦确,皆陟险攀缘而上,直抵灵岩山永祚塔寺后。回望诸山,皆在其下;山色苍茫,湖光镜净,瞰飞鸢於木杪,睇云帆於天际。乃环山而归,复抵天平之白云寺。入拜范公祠下,出则日色已晡,烟光黯淡,诸峰默立,如拱如揖,如迎如送
④余谓定之曰:“人生聚散之踪,来不可期,去不可追。矧岁月奔驰,一俯一仰,悉为陈迹,物是而人非者有矣。今则天和日晴,川朗山秀,心开而目明,意适而情畅,有朋侪足以倡和,酒肴足以献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则斯游也,不可以不记。”
注释:⑴肩舆:轿子。⑵矧:况且。
(选文有删节)
【小题1】概述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天平山的“山峦林麓陂池之美”体现在
【小题3】试对第③段中“诸峰默立,如拱如揖,如迎如送”一句进行赏析。
【小题4】下列对“岂知非它日之观美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道不知道这在其他日子所能看到的美景吗!
B.怎么知道这不是在其他日子里来此观看美景!
C.怎么能不知道这不是其他日子所看到的美景!
D.哪里知道这不是其他日子所能看到的美景啊!
【小题5】(小题5)阅读全文,概述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大甚。一见符。(选自《闲情偶寄》)
【小题2】《闲情偶寄》的作者是 代的 。(2分)
【小题3】简要回答作者认为“漏则不应太甚”的原因。(2分)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