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②赀:资财,音zī。

【小题1】翻译划线句。
①客过而尤之
②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
【小题2】第①段中主人喜爱新牡丹是因为新牡丹
【小题3】第②段“客”举“善相花者”这一例子的目的是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新牡丹花朵美、价格高,但过于娇弱,不易成活。
B.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牡丹枯死。
C.主人对牡丹不闻不问疏于养护,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D.主人种花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性格与修养出了偏差。
【小题5】第③段写主人“记之以自警”,他会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小题6】本文与龚自珍《病梅馆记》相比,在写法与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13 04:00: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
B.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渊博
C.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盛大
D.则亦有分矣     分:区分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淑弟子是称学生崇拜某人的道德学问,但未能亲受其教,而引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学子往往如此自称。古代师生关系是蛮讲究的,私淑弟子、著录弟子、受业弟子是师生关系的三种说法。
B.趋庭,典故名,典出《论语注疏·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鲤,孔子之子伯鱼。后因以“趋庭”为承受老师教诲的代称。
C.制科,又称大科、特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唐代制举堪甚盛,至宋代,贡举大为发展,而制科则趋于衰微,但作为一种科举制度,仍不失为一代之制。清代康熙、乾隆时的博学鸿词科,光绪末的经济特科,均属此类。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书、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小题4】根据《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本,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②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戊子中秋记游
袁 枚
佳节也,胜境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烝彘首尤,且曰:“兹物难独噉,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昳。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之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于烝彘首尤  雷霆乍惊,宫车过
B.未揽金陵胜,盍小游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C.亦必不舍此而他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
D.今一彘首故  愿十五城请易璧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书后记 (清) 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B.尔C.矣D.焉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小题5】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