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古诗表述的节日依次是( )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①春节 ②中秋节 ③端午节 ④除夕 |
B.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清明节 ④春节 |
C.①寒食节 ②七夕 ③中秋节 ④春节 |
D.①元旦 ②七夕 ③中秋节 ④元宵节 |
与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季节相同的句子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古诗鉴赏
【小题2】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小题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杜牧。【小题2】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读这首诗,我们既能感受到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能感受到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
B.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江南特有的美景。 |
C.“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句中,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
D.“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南朝是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陈,宋、齐、梁四个政权。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小题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3】诗中的“__ ”字,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_ ”字,把诗人约客久等不至,内心十分焦躁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题1】对古诗描写的时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早春 | B.暮春 | C.夏季 | D.秋季 |
A.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
B.第三句点题,“有约”点出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 |
C.第四句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 |
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小题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咏史 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小题3】从表面上看,诗歌的第一句“胜日”指____________,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___________;“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__________。
【小题4】提到朱嘉,我会联想到他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
等闲识得东风面, 。
【小题1】把诗句补充完整。【小题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咏史 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小题3】从表面上看,诗歌的第一句“胜日”指____________,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___________;“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__________。
【小题4】提到朱嘉,我会联想到他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子规声里雨如烟。
,
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小题1】把诗人所处的朝代和诗句填写完整。
【小题2】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子规声里雨如烟”所展示的优美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面“___”,“插田”照应上面的“______”,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_____。
【小题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四月
[ ]翁卷
,子规声里雨如烟。
,
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小题1】把诗人所处的朝代和诗句填写完整。
【小题2】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子规声里雨如烟”所展示的优美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面“___”,“插田”照应上面的“______”,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_____。
【小题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练习。
【小题2】说说“入”“摩”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又”你体会到老百姓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______________,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_________,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__________,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_______,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_______,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_______,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小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朝诗人。【小题2】说说“入”“摩”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又”你体会到老百姓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______________,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_________,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__________,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_______,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_______,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_______,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
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
【小题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小题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古诗阅读。
【小题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3】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小题1】前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气氛?( )A.和平宁静 | B.悲伤凄凉 |
C.欢快热烈 | D.紧张激烈 |
A.第一、二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思是何处吹奏《梅花落》。 |
C.第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课三首古诗全部都是描写边塞的诗。 |
B.《从军行》的第一句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
C.《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后两句抒情做了铺垫。 |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无比欣喜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