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下列句子,对的打“√”,错的打“×”。
1.诗人苏轼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作者说的人生之“再少”,就是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____)
2.《清平乐》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从“春已归去,蔷薇花开”可以看出来,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惜春之情。(____)
3.诗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因为黄鸡可以报晓,借以表示时光流逝。(____)
4.《清平乐》写了词人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____)
当前题号:1 | 题型:判断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小题1】读划横线的句子,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词人游蕲水__________(填地名)时所作。
【小题2】对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七字既点出了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B.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C.“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D.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小题3】______________”这几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词人苏轼不服老、乐观奋发的精神。
当前题号:2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小题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小题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练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题1】诗题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使”的意思是________,“元二”是__________的朋友,“安西”是一处地名,诗中还有一处地名:________。
【小题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这两句诗描写的是______季的景象,点明了送别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读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明挽留。
B.《送元二使安西》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及天气。
C.《送元二使安西》第二句直接表达以酒告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结尾一句更是直抒胸臆,说出送行者与被送者的共同心声,话语感人肺腑,惜别之情达到极点。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写戍卒归来时,路上饥渴劳顿,心中充满无限悲伤的句子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B.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诗经》穿越千年,历史悠久,可谓千古绝唱。其中表现美好追求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描写高尚品行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描写谨慎作风的有:_____________。
A.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B.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当前题号:7 | 题型:信息匹配 | 难度:0.99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意思是(   )
A.战士在出征途中,看到下雪,恐怕不能按时到达战场,所以心里很悲哀。
B.远征的战士在回乡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从军将士生活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采薇》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课内精彩回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小题1】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这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的心情。
【小题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诗人流出的是喜悦的泪、高兴的泪。(______)
(2)令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可以回到家乡去了。    (______)
(3)诗中的“妻子”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______)
【小题3】下列对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一个“喜”字。
B.“满”字真实地展现了诗人喜极而泣、泪如泉涌的情态,逼真地表现了诗人喜不自禁的感情。
C.“白日放歌须纵酒”写出了诗人听到好消息后的“狂”态,体现了诗人不良的生活习惯。
【小题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中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地方,诗人既展开想象,又描绘实境。
当前题号:10 | 题型:None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