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甲]言家事

诸葛亮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注释:①后主:刘备之子,名禅(shàn),小名阿斗。继位之后由诸葛亮辅佐。②余饶:宽裕。③仰:依赖。④不别治生:不需要另谋生计。⑤赢:充盈。

[乙]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1】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仰于官(全部)B.及,如其所言。(死、去世)
C.非学无以广才(广大)D.险躁则不能性(修养)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别治生,以长尺寸B.静以修身
C.屠惧,投以骨。D.非志无以成学
【小题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赢 财 以 负 陛 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小题5】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写两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8 10:55: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郑板桥开仓济民》)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杂然而前者   陈:____________________
(2)泉香而酒     洌:____________________
(3)阻之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案无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树林阴翳,鸣声有谴,我任之
B.太守而宾客从之 微斯人,吾谁与
C.醒能述文者     画竹、兰为长
D.游人去禽鸟乐也 余强饮三大白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小题4】下列分析和理解有误的-项是(    )
A.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乐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B.郑板桥因担心上级拒绝,没有经过申报就开仓赈济灾民,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C.郑板桥不仅为官洁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欢与文人雅士交游。
D.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因而都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各题。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注释)①常:人名。②贻:赠送。③qì:完结,终了。④弥束:更加紧密连接。⑤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⑥胠箧qū qiè:一只打开的箱子。⑦伏:通“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非木柿____________ ②转转不____________
③人其板____________ ④塔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塔动因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B.康肃忿曰   则天下之事
C.乃瓦布之   为顺流下矣
D.动如初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小题4】仔细摘摩甲文中老河兵的“笑”与乙文中喻皓的“笑”,分析两人“笑”的不同意味
【小题5】下列各项均是同学们从甲乙两文中得到的启示,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凡事不要空想,要勤于观察思考,勤于动手。
B.要联系实际,客观判断,不要主观臆想。
C.一个人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的判断正确与否。
D.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同类题4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山北之塞 惩(________)   (2)杂然相  许(_______)
(3)汝之不   惠(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小题3】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但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以此来表现出愚公的“愚”。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醉翁之不在酒 ⑵者胜 ⑶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山中四季景色描写的语句紧扣季节特征,语言精妙,刻画传神。
B.太守自号“醉翁”, 而其“醉酒”只是表象,实则是为人、为景、为情而醉。
C.文章第三段描写了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全文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