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甲]言家事

诸葛亮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注释:①后主:刘备之子,名禅(shàn),小名阿斗。继位之后由诸葛亮辅佐。②余饶:宽裕。③仰:依赖。④不别治生:不需要另谋生计。⑤赢:充盈。

[乙]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1】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仰于官(全部)B.及,如其所言。(死、去世)
C.非学无以广才(广大)D.险躁则不能性(修养)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别治生,以长尺寸B.静以修身
C.屠惧,投以骨。D.非志无以成学
【小题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赢 财 以 负 陛 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小题5】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写两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8 10:55: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句末语气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约定)
B.相而去(舍弃)
C.与之食(方向,方位)
D.其自食其言也(害怕,担心)
【小题2】根据句意,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B.对/子骂父
C.期日/中
D.故人至/暮不来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小题4】甲、乙两文折射出什么样的共同的人生哲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蒲松龄《狼(其三)》)

(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豕(shǐ):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有剩骨   一狼得骨
B.恐前后受其 盖以诱
C.缀甚远   夫君子之
D.屠后断其股 狼苫中探爪入
【小题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霖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借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乙)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小题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项是( )
A.巴陵状/券在握 横无际/学海无
B.山岳潜/单影只去 怀乡/家情怀
C.春和明/色宜人 宠辱忘/白头
D.览物情/敬而远 长烟空/字千金
【小题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理解:这里的“览物之情”指的是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阴雨天气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的悲伤之情。
B.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理解:范仲淹通过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又暗含了对朋友的劝勉之意。
【小题3】选文表现了范仲淹优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这一政治情怀在他思想和行为上的具体表现。

(链接材料一)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中,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教敝十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链接材料二)

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节选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注:(循行)巡视。②(报)答复。③(恻然)难过的样子。④(振)同“赈”,教济。⑤(淫)过多。⑥(蠲(juān))免除,去掉。⑦(善政)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