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②,意怡如③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④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⑤。

(注释)①耽:极爱好。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③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④哂:讥笑。⑤通儒:饱学的大儒。
【小题1】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每句一处)
⑴无 丝 竹 之 乱 耳    ⑵时 闻 者 多 哂 之
【小题2】解释画线的词语。
⑴有仙则(_______)
⑵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
⑶卿不朱买臣妻邪(______) 
⑷其妻之(________)
【小题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小题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他们的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10 12:4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濮水:水名,在今河南濮阳。②往先焉:指先前往表达心愿。③累:lèi,烦劳,托付。④笥:sì,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作动词用,用竹匣装。⑤曳:拖。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富贵不能  ②往之
③楚王使大夫二人 ④庄子持竿不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公 孙 衍、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宁生而曳尾途中。
【小题4】甲乙两文均用“类比”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乙)

司马温公1幼时,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2,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1)司马温公:即司马光。(2)下帷绝编: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
(2)人不知而不
(3)温而知新
(4)记问不若人
(5)众兄弟成诵
(6)温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B.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C.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D.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小题4】孔子和司马光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B.弗敢也   加:虚夸,夸大
C.小信未   孚:使信服
D.忠之也   属:部属,属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夫战,气也
D.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文中“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的特点刻画出来。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简略,而战争经过写得详细,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秦王怫然怒____
(2)天下缟素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小题3】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能够出色完成使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题4】有人说:“根据史实,秦王能够统一六国,成就大业,应该是个英雄。”你是怎样看待秦王这个人的?结合文章内容,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