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④戕:杀害
【小题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再(______)
(2)知其一(______)
(3)其果不出血(______)
(4)可据理以有无哉(______)
【小题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石半/定非我所见B.如言/一盗拽妻起
C.果于数里外/不其所以然D.又戕其耳人/不知不愠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小题5】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A“______”(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B“______”(用甲文原文填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9 02:44: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乙)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造次:急遽,仓卒。 颠沛:流离困顿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其忧   堪:
(2) 疏食饮水  饭:
(3)富与贵,是人所欲也 之:
(4)造次必于   是:
【小题2】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B.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富贵观?它与“仁义”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结合乙文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居安思危》)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    士:狱官
B.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病愈  虽:虽然
D.四夷俱服:臣服,服从。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B.后知生于忧患   朕日慎一日
C.所动心忍性 臣不为喜
D.天将降大任 欲数闻卿辈谏争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B.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乙文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C.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事实说明人只有出身贫贱,经受艰苦磨炼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小题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

同类题5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四于心,则馁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四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②慊:快,痛快。③告子: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④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⑤闵:担心,忧愁。⑥揠:拨。⑦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⑧其人:指他家里的人。⑨病:疲倦,劳累。⑥耘:除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丈夫之也   (2)往之
(3)无若宋人   (4)非无益
【小题2】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乙)文中说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至大”在(甲)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
小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文: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是仁: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是礼;___________。那么“至刚”在(甲)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
小涵:“___________。”
小文:(乙)文中孟子把“义”看作心内之物,还要不断地培养“义”,他讲述揠苗助长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论证___________。
小涵:是的,孟子说理的特点是善用___________等方法说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小题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点。
 
具体表现(用原文回答)
本质原因
代表人物
妾妇之道
以顺为正者
在权力面前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1)
大丈夫之道
(2)
(3)
文天祥、鲁迅、项羽
 
【小题4】古人常用虚词来表情达意,请分别探究下列句中加点字表达的语气和感情。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