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小题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悲守穷庐
(4)此即日于傲矣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静修身/皆美于徐公
B.险躁不能治性/至无可用
C.不必锦衣玉食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后见也
D.车马仆从习惯常/二虫尽所吞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澹泊无以明志。
【小题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 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 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A.遂成枯落B.平心静气C.躁(险躁/焦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1 06:4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氤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指嗅取(兰的香味)。②氤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亭亭净 (2)陶后有闻:
(3)而之不可: (4)莫能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善绘者以意取似。
【小题3】因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横线上。
香味:莲——     ;兰——氤氲无所。
品味: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小题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做“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品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必敬必
②富贵不能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人恒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小题3】完成填空。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确实是“大丈夫”,而孟子则认为他们是“妾妇之道”,公孙衍、张仪与“妾妇之道”的共同点是“______”(用甲文中的一个字回答),这里运用了______手法。
【小题4】读了上面的选文,你得到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