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小题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悲守穷庐
(4)此即日于傲矣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静修身/皆美于徐公
B.险躁不能治性/至无可用
C.不必锦衣玉食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后见也
D.车马仆从习惯常/二虫尽所吞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澹泊无以明志。
【小题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 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 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A.遂成枯落B.平心静气C.躁(险躁/焦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1 06:4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1】请把选文第一则补充完整。
子曰:“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
(2)博学而______________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节选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B.选文第二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霖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借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乙)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小题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项是( )
A.巴陵状/券在握 横无际/学海无
B.山岳潜/单影只去 怀乡/家情怀
C.春和明/色宜人 宠辱忘/白头
D.览物情/敬而远 长烟空/字千金
【小题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理解:这里的“览物之情”指的是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阴雨天气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的悲伤之情。
B.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理解:范仲淹通过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又暗含了对朋友的劝勉之意。
【小题3】选文表现了范仲淹优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这一政治情怀在他思想和行为上的具体表现。

(链接材料一)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中,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教敝十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链接材料二)

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节选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注:(循行)巡视。②(报)答复。③(恻然)难过的样子。④(振)同“赈”,教济。⑤(淫)过多。⑥(蠲(juān))免除,去掉。⑦(善政)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jù)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行乱其所为(______)
(2)困于心,于虑(______)
(3)唯不终(______)
(4)自古所希(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B.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C.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D.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小题3】请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小题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魏征“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⑨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⑩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
(1)说:   (2)传:
【小题2】翻译句子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小题3】你对上述选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结合自身生活实际,选一则谈谈你的理解。
答:我选第()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