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王湾(693-75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常建(708-?)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卢纶(739-799年)
- 李益(750-830)
-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其他隋唐作家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④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战国策·燕策二》)
注: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旦、朝,早晨,也指一天。【小题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B.安/求其能千里也? |
C.一旦/而马价十倍。 | D.齐王大/说苏子。 |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策之不以其道 (
(3)去而顾之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
【小题4】(甲)文中马厩里能行千里的马“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才华被埋没是什么?(乙)文中市场上代售的马却可能“一旦而马价十倍”,身价立增的原因又是什么?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
故虽有名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乐”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①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②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③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④,犹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啖:吃. ②介:披上战甲。③比:等到。④自午至酉: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
⑤褫(chǐ):解除。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才美不外见(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③日啖豆至数斗( ) ④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小题2】与例句中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若无事然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B.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C.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D.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
然 非 精 洁 则 宁 饿 死 不 受 。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小题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3)愿子还而视之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小题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节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
(注)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代词,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
(3)买其首五百金 其:
(4)鸣之不能通其意 之:
【小题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小题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两个句子。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净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卖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乏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小题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骈死于槽枥之间(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小题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指
【小题5】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千里之马》)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才美不外见
②反以报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B.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C.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小题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小题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虛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2)济济多士
(3)才美不外见
(4)诏书进贤良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2处。
殆 开 之 不 广 取 之 不 明 劝 之 不 笃。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小题4】“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说说文中末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5】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_____________;文通过讲道理的方法,(乙)强调②___________。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共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③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④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卞和泣玉》)
(注)①璞:含玉的石头。②刖(yuè):古代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小题3】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主旨有何相同之处?
【小题4】读完两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任选其一,联系文意谈谈。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才美不外见
(3)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根据你对短文的理解,完成下列填空。
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中,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_____,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