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
虽有名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乐”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14 12:10: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虛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之不以其道
(2)济济多士
(3)才美不外
(4)诏书贤良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2处。
殆 开 之 不 广 取 之 不 明 劝 之 不 笃。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小题4】“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说说文中末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5】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_____________;文通过讲道理的方法,(乙)强调②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知其也 旨:味美
B.教然后知 困:困惑
C.才美不外 见:看见
D.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善也 真不知马也
B.马千里者 策不以其道
C.执策临之 是故谋闭不兴
D.其真无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驱使千里马不用(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材料物尽其用,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B.用马鞭驱赶千里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C.鞭打千里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D.用马鞭驱赶千里马不用(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材料物尽其用,它鸣叫,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结尾处引用的句子,都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把道理讲述的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C.甲文用总结的语气得出结论,坚定有力,令人信服;乙文则用诘问的语气提出观点,表达了作者愤懑的感情。
D.甲文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同类题5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节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

(注)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代词,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_________ 
(3)买其首五百金 其:_________
(4)鸣之不能通其意 之:_________
【小题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小题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两个句子。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