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王湾(693-75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常建(708-?)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卢纶(739-799年)
- 李益(750-830)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其他隋唐作家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清
- 近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甲)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乙)卜算子 咏梅
***
1961年12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小题1】(甲)诗体裁是五言_____,颔联、颈联对仗;(乙)词“卜算子”是______,“咏梅”是题目。【小题2】两诗词划线句子都是对未来的想象、憧憬,任选一处,谈谈这种虚写的妙处。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节选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小题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
B.“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
C.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
D.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
(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①
陆游
僵卧②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③冰河入梦来。
(注释)①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近七旬。②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③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情形,“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
B.乙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
C.两首诗都是著名的风雨诗,诗中浸渍着自然和时代的凄风冷雨,饱含着伤国忧民的悲壮情感。 |
D.甲诗是一首歌行体浪漫主义古诗。全诗先描写,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题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展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小题2】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而今茅屋又遭风雨袭击,但他却写下了“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这是为什么?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小题1】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对全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小题1】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早春寄王汉阳》首联中“访”字的妙处。【小题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争”“啄”二字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画面;“渐欲”“才能”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西湖早春气象。 |
B.《早春寄王汉阳》“陌头杨柳黄金色”一句写早春之色,不用“嫩绿”“新绿”而用“黄金色”,是出于细心观察又融进了喜悦之情所得。 |
C.《钱塘湖春行》尾联直抒胸臆,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早春寄王汉阳》后两联“空断肠”“醉壶觞”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无奈、伤感之情。 |
D.《钱塘湖春行》紧扣“春行”写出了早春游湖所见、所感;《早春寄王汉阳》前两联围绕“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气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的一、二句,写诗人来到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现了黄莺在春天里歌唱,燕子在飞进飞出地搭窝,看着它们,人们倍感生命的美好。 |
C.五、六句中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钱塘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
D.有关钱塘湖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题1】诗中“割”字用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这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小题2】请你谈谈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题1】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小题2】品味颔联中“钟”或“割”字的妙处。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近望到远望,从俯视到仰视。 |
B.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
C.诗中的“阴阳”指山北和山南。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如浏阳因位于浏水之北而得名,衡阳则因位于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 |
D.“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
E.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抒发雄心壮志,陈子昂《登幽州台》、王安石《登飞来峰》和本诗都是此类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