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注)①燕地: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②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③犹:仍然。④砾:小石块,碎石子。⑤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 井”。⑥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⑦娟然:美好的样子。⑧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⑨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古同“隳”,坏、耽误。⑩纪:通“记”,记录。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更定矣   斯陋室B.问姓氏  真无马邪
C.游人未盛,   有千里之能D.山峦晴雪所洗   或异二者之
【小题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C.(甲)文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乙)文的“倩女”意思是美丽的女子。
D.(甲)文的“是金陵人”与(乙)文的“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乙)文中用了不少四字句,如“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和“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C.(甲)、(乙)两文都是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D.(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甲)文写出了作者远离世俗的雅趣和厌世之情,(乙)文则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当前题号:1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衣欲睡
(2)欣然起
(3)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品写出月光的朦朦胧胧,竹柏的青翠,为我们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承天寺的夜色与链接材料中虎丘的夜色有何共同之处,其写法又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注释)①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②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③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④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金山夜戏

(张岱)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晡:午后三点至五点.②噀(xùn)含在嘴里喷出。③漆静:昏暗、宁静。④傒(xī):家奴。⑤韩蕲王:即韩世忠,南宋名将,民族英雄.⑥喧阗:喧哗,热闹。⑦摋(sà):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无与为乐者(______) (2)竹柏影(______)
(3)余镇江往究(______) (4)剧完,将曙(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乐者   视何许人
B.处无竹柏     以事何时至
C.欣起行 翕张口
D.庭下积水空明 疏疏残雪
【小题4】(甲)、(乙)两文中的“月”分别对苏轼和张岱有什么影响?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承天寺夜游》

临皋亭①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苏轼《闲游》

[注释]
①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小题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   念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3)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必归乡哉何   何
(5)与此孰   胜
【小题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
【小题3】(甲)(乙)两文都表现出作者虽遭贬谪,却颇有雅致,流露出豁达乐观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天空)
【小题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闲人”和“闲者”有哪些共同点。
当前题号:4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竹柏影也    乃悟前狼假寐,以诱敌(《狼》)
B.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愿人长久(《水调歌头》)
C.相与步中庭  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出师表》)
D.月色入 路不拾遗,夜不闭
【小题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念无与/为乐者
【小题3】将下面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4】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强调“闲”,《湖心亭看雪》着重“痴”。“闲”字,表现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当前题号:5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龙山雪》

张岱

天启①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晚霁②,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③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呆白。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岕生吹洞箫和之,声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②霁:雨后或雷后转睛。③李岕生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 同“喝”。⑥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三鼓”即“三更”。
【小题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深三尺 ②举大敌寒 ③不得醉
寒威所慑 ⑤三鼓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余强饮三大白别    从百步街旋滚B.人鸟声绝    风烟
C.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D.吹洞箫和之    前人述备矣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小题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别具匠心地用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痕”、“点”、“芥”、“粒”表现出冰雪世界的浩渺和雪后人烟的稀绝。
B.(乙)文写雪后登龙山之事,雪地饮酒、唱曲、吹洞箫的行为表现了游人雅趣。
C.(甲)(乙)两文都通过夜晚看雪之事表现了隐逸之思和喜悦之情。
D.(甲)(乙)两文中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
当前题号:6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而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肆:极,甚。②沔:沔水。沅、湘、汉沔都是江水名称。③一舍:三十里。
【小题1】请用“/”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其流奔放肆大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毳衣炉火 ②湖中焉得有此人
③以览观江流之    ④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小题4】概括(乙)文“快哉亭”命名的两点原因。
【小题5】(甲)(乙)两文画线句同写远望之景,简要分析两文各具特色的描写方法。
当前题号:7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释)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未尝不叹息痛恨
(3)陛下亲之信之
(4)不于物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小题3】(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小题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当前题号:8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岳阳楼记》)

(乙)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释)①相:辅助。②爱:吝啬。③华国:使国家有光彩。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春和明 (2)长烟
(3)把酒风 (4)食粗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
【小题3】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当前题号:9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完成后面小题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①鲁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仁宗康定元年,梅尧臣知襄城县,作此诗。
【小题1】颔联中的“迷”字极为传神,它与前句中的“_____”字相呼应。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颔联中的“好峰”,“峰”即是指“千山高复低”,“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与“适与野情惬”契合。
B.“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表达了诗人因陶醉于山野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情形。
C.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D.尾联写的是眼中所见的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水乳交融。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