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人恒然后能改    过: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小题4】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什么感悟?
当前题号:1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筋骨     无案牍之
B.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C.益其所不能 不能损魁夫之丘
D.管夷吾举于 入则无法家拂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畎亩之中 告之
B.饿体肤,空乏其身    如土石何
C.发于声,后喻 委去之
D.胶鬲举于鱼盐中 多助之至,天下顺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列举古代圣贤起于微贱的事例,意在阐述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
B.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C.本文最后提出了文中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本文论证严密,通篇设喻说理,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小题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当前题号:2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躬耕与南阳   躬:___________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鄙: ____________
③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军: ______④诸军或从斜谷道 或: _______
【小题2】给下列文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
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小题4】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
当前题号:3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题1】这首词中哪个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我”为何“欢饮达旦”?
【小题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1】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____,____的英雄气概。
【小题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指(   )
A.人名B.玉做的龙C.玉色的龙D.宝剑
【小题3】请选出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大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黃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喷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漾漾。

(注释)①《野歌》写于作者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②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③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④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⑤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⑥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上面两首诗虽然都出自李贺之手,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自选一角度,做一赏析。
(2)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作者)。
(2)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现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赏析《雁门太守行》,完成各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1】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角声满天”从侧面表现战争的规模。
C.“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从正面写战争,给人以悲壮之感。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预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小题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小题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小题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