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囊(nǎng):以往、过去。
【小题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甲 翁 之 妻 子 去 乡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山北之塞    ②担者三夫    ③吾远游    ④有意同行乎    ⑤年九十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②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
③差矣,汝之言!
【小题4】仔细阅读(乙)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乙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5】(甲)(乙)两文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当前题号:1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 无何
B.何而不平    必先其心志
C.河曲智叟笑而之曰    有剩骨
D.一怒而诸侯  其不已也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之力     请军礼见
B.告之帝     百里奚举
C.我之死     乘奔御风
D.操蛇神闻之 已而细柳军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小题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当前题号:2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未央怀古

张养浩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

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注释)①三杰:指汉代张良、萧何、韩信三人。
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南乡子》中“生子当如孙仲谋”,借用曹操的话,不仅“曲尽其妙”,还暗指南宋朝廷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B.《山坡羊》中“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一句,描写作者闲坐于未央宫遗基,表现出其得不到重用的闲闷心情。
C.《南乡子》中“满眼风光北固楼”与《山坡羊》中的两句“也在图画里”都写出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赞叹。
D.《南乡子》借古讽今,意在称赞孙权的雄才大略;《山坡羊》借“三杰”表达了对统治者残害人才的愤慨。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诗词,完成小题

(甲)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乙)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题1】这两首诗词都是登高抒怀之作,你觉得他们所抒之怀有哪些共同之处?
【小题2】乙词的下阕,提到了三国时期三个著名的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小题3】后人评价甲诗,认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浮”二字用得极恰切,请任选一个词,赏析其妙处。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小题2】赏析“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题1】九.1班要开展“经典诗词”朗诵会,请你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朗诵选配一支背景曲,根据下列名曲的曲风、旋律或节奏介绍,选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平沙落雁》曲风静美舒缓,优美动听。
B.《春江花月夜》曲风委婉质朴,旋律流畅。
C.《十面埋伏》曲风凄冷悲壮,激昂慷慨。
D.《渔樵互答》旋律悠然恬静,节奏轻快。
【小题2】作者在词中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举于:  (2)益其所不能:
(3)病愈:  (4)四夷服:
【小题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小题3】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乙文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两篇文章的观点是一致的。
D.甲文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小题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的原因。
当前题号:7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比较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七里之 (2)寡助之至,亲戚
(3)傅说于版筑之间 (4)必先其心志
【小题2】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4】这两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处世为人、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当前题号:8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丙)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A.管夷吾于士  举:B.行乱其所为 拂:
C.亲戚之 畔:D.贫贱不能 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劳筋骨,饿其体肤 如土石何?
B.环而攻之不胜    征于色,发于声,后喻
C.域民不封疆之界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D.以顺为正者,妾妇道也    已而细柳军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题4】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D.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小题5】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当前题号:9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入:_______  (2)乱:_______  (3)敌国: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市 一反三 足轻重 轻妄动
B.人过 目个忘 悔自新  言其实
C.衡于 不足为 深思熟 处心积
D.征于 声俱厉 眉飞舞 喜形于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课内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