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金山夜戏

(张岱)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晡:午后三点至五点.②噀(xùn)含在嘴里喷出。③漆静:昏暗、宁静。④傒(xī):家奴。⑤韩蕲王:即韩世忠,南宋名将,民族英雄.⑥喧阗:喧哗,热闹。⑦摋(sà):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无与为乐者(______) (2)竹柏影(______)
(3)余镇江往究(______) (4)剧完,将曙(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乐者   视何许人
B.处无竹柏     以事何时至
C.欣起行 翕张口
D.庭下积水空明 疏疏残雪
【小题4】(甲)、(乙)两文中的“月”分别对苏轼和张岱有什么影响?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5 06:4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游沙湖

苏轼

(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是日剧饮而归。

注解: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窥谷忘       ②猛浪若    
③予买田      ④辄了人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3)给(甲)文中划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泉 水 激 石,泠 泠 作 响。
(4)读过(乙)文,你感悟到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5)相对于(乙)文情景交融而言,(甲)文则着重从描绘山水入手,借写富春江山水的哪些特点来抒发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世的清高思想的?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至承天寺    (2)余告之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小题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