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 pH值的变化
- pH值的测量及方法
-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 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验证 NaCl 溶液中混有盐酸 | 取少量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
B |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 将粗盐研碎、溶解、过滤、蒸发 |
C | 除去铁制品上的铁锈 | 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过量的稀硫酸中 |
D | 比较 Fe、Cu、Al 的金属活动性 | 铁丝浸入 CuSO4溶液,铜丝浸入 AgNO3溶液 |
A.A | B.B | C.C | D.D |
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和可溶性杂质(氯化钙、氯化镁等)。
(1)为了除去粗盐中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可利用 的方法除去。
下面提供的几组物质中,能用该方法除去杂质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2)对于如何除去粗盐中可溶性的氯化镁和氯化钙等杂质,同学们提出以下两种方案:
①将含有可溶性的氯化镁和氯化钙等杂质的食盐晶体加入到饱和的食盐水中,充分地搅拌、过滤、洗涤,可除掉杂质。
该除杂操作依据的原理是
②将含杂质的食盐晶体充分溶于水,加入稍过量的 、 过滤,然后在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pH=7,蒸发结晶。加入稀盐酸至pH=7的目的是
(1)为了除去粗盐中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可利用 的方法除去。
下面提供的几组物质中,能用该方法除去杂质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 |
B.木炭粉末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 |
C.氯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 |
①将含有可溶性的氯化镁和氯化钙等杂质的食盐晶体加入到饱和的食盐水中,充分地搅拌、过滤、洗涤,可除掉杂质。
该除杂操作依据的原理是
②将含杂质的食盐晶体充分溶于水,加入稍过量的 、 过滤,然后在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pH=7,蒸发结晶。加入稀盐酸至pH=7的目的是
超市卖的纯碱产品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来测定某品牌的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他们取了5 g该纯碱样品,在烧杯中配制成60 g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10%的氯化钙溶液,测得加入氯化钙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 (写出计算步骤,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如果反应开始前,向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 (写出计算步骤,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如果反应开始前,向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解水实验可以确定水的组成。甲、乙、丙三位同学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
(查阅资料)甲图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讨论)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电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
(1)实验中发现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仍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pH小于7。
(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乙图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
乙同学、丙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丙图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
经讨论与分析,乙、丙同学的实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因可能是酸 。
(3)甲、乙、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电极等,再将洗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
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
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 。
(4)甲、乙、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甲同学用
来测定溶液,原因是 。
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 ,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因为造成(3)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 。
(解释与结论)用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时,电解后溶液混合均匀,呈中性。
(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
(查阅资料)甲图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讨论)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电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
(1)实验中发现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仍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pH小于7。
(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乙图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
乙同学、丙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丙图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
经讨论与分析,乙、丙同学的实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因可能是酸 。
(3)甲、乙、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电极等,再将洗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
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
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 。
(4)甲、乙、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甲同学用
来测定溶液,原因是 。
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 ,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因为造成(3)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 。
(解释与结论)用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时,电解后溶液混合均匀,呈中性。
你经常做家庭小实验吗?根据你的经验,下列家庭小实验不成功的是()
A.用自然沉降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泥沙 |
B.用食盐水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
C.用食醋和碳酸钠制取二氧化碳 |
D.用花瓣制作指示剂,检查纯碱溶液的酸碱性 |
现有两瓶无标签的澄清无色的液体,一瓶是室温下饱和的NaCl溶液,一瓶是纯净水,下列是905班级的探究小组的同学提供的鉴别方法和结论:①用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能观察到两种微粒的是NaCl溶液;②用AgNO3试剂检验,有白色固体出现的是NaCl溶液;③称一称,比较轻的是纯净水;④通电试验,容易导电的是纯净水;⑤分别浸入新鲜菜柄,引起菜柄萎缩的是NaCl溶液;⑥加热蒸发有白色固体出现的是NaCl溶液;⑦用酚酞试液检验,变红色的是NaCl溶液。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 B.②⑤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取一滤纸条,等间距10滴紫色石蕊试液,然后装入玻璃管中(如图所示),两端管口同时放人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后观察到图示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氨水的pH大于7 |
B.酸、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颜色 |
C.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 |
D.所有分子的运动速率都相等 |
珊溪水库被誉为我市的“大水缸”,温州市民的饮用水主要来自珊溪水库。我市自来水厂,通常用氯气来杀菌消毒。常温下,氯气(Cl2)能溶于水,氯气的水溶液叫“氯水”。溶解的氯气部分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次氯酸能杀死水里的病菌,还能使某些有机色素褪色,可用作棉、麻和纸张等的漂白剂。请回答:
(1)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次氯酸(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蓝色石蕊试纸(含有有机色素)遇到氯水后,首先变红,但很快又褪色,这是因为 。
(1)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次氯酸(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蓝色石蕊试纸(含有有机色素)遇到氯水后,首先变红,但很快又褪色,这是因为 。
某小组为了证实中和反应生成水,进行了如下实验:小组同学取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无水醋酸(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1)设计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证明: .
(2)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实验现象: .
(3)若反应结束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则说明溶液呈 性。

(1)设计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证明: .
(2)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实验现象: .
(3)若反应结束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则说明溶液呈 性。
某同学从资料上获悉,一些紫色的叶或花瓣浸出液具有类似石蕊试液的性质。如果他想知道紫色喇叭花是否具有这种性质,应把花瓣浸出液分别滴入下列哪组物质进行观察()
A.食醋、碱性肥皂水 |
B.食醋、酸奶 |
C.糖水、酸奶 |
D.食醋、食盐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