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 + 光合作用的原料
- 光合作用的原理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蔬菜基地进行大棚种植,但产量始终没有达到预想,于是邀请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分析。

(1)技术人员首先对大棚内的CO含量进行了测量,发现密闭大棚内(温度恒定)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甲。分析可知:经过一昼夜后E点CO2含量稍低于A点,说明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稍_________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2)接着技术人员对基地主要种植作物大豆的光合作用情况进行了测量,记录并绘制了在一定光照强度下该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CO2浓度的关系图,如图乙。若降低光照强度,乙图曲线中A点将向_______移动(选填“左下”或“右上”);
3)请根据技术人员以上的研究分析,给蔬菜基地提一点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1)技术人员首先对大棚内的CO含量进行了测量,发现密闭大棚内(温度恒定)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甲。分析可知:经过一昼夜后E点CO2含量稍低于A点,说明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稍_________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2)接着技术人员对基地主要种植作物大豆的光合作用情况进行了测量,记录并绘制了在一定光照强度下该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CO2浓度的关系图,如图乙。若降低光照强度,乙图曲线中A点将向_______移动(选填“左下”或“右上”);
3)请根据技术人员以上的研究分析,给蔬菜基地提一点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某现代化温室蔬菜实验基地,要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了同一品种、质量完全相同且生长良好的甲、乙、丙、丁、戊五组蔬菜,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暗处理 1 小时后,测出其质量变化;然后同时置于相同光照下 1 小时后, 测出与暗处理前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中不考虑蒸腾作用对蔬菜质量的影响)
(1)分析表中数据判断,该蔬菜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在________℃左右。
(2)乙组蔬菜光照 1 小时后合成的有机物质量________毫克。
(3)若如图表示丙组蔬菜一昼夜(O—K 段)对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变化,则图中表示该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是哪一段时间:________ 段。(用字母表示)

组别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温度(单位:℃) | 23 | 24 | 25 | 26 | 27 |
暗处理 1 小时后质量的变化(单位:毫克) | -1 | -2 | -3 | -4 | -2 |
光照后 1 小时与暗处理前的质量变化(单位:毫克) | +1 | +2 | +3 | +4 | +2 |
(1)分析表中数据判断,该蔬菜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在________℃左右。
(2)乙组蔬菜光照 1 小时后合成的有机物质量________毫克。
(3)若如图表示丙组蔬菜一昼夜(O—K 段)对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变化,则图中表示该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是哪一段时间:________ 段。(用字母表示)

小明发现某植物园在阴雨天时会用红光和蓝光对植物进行照射,他认为阴雨天分别用这两种单色光照射植物都会促进光合作用,于是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1)植物光合作用强弱可以用释放氧气的速度进行比较,也可以用________进行比较。
(2)请利用下列器材帮助小明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器材:500毫升的烧杯、漏斗、50毫升的量筒各若干;新鲜金鱼藻(水生植物)若干:清水;功率相同的红光灯、蓝光灯各一只;天平;刻度尺;计时器。
__________________
(1)植物光合作用强弱可以用释放氧气的速度进行比较,也可以用________进行比较。
(2)请利用下列器材帮助小明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器材:500毫升的烧杯、漏斗、50毫升的量筒各若干;新鲜金鱼藻(水生植物)若干:清水;功率相同的红光灯、蓝光灯各一只;天平;刻度尺;计时器。
__________________
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某同学选择种盆栽的银心黄杨作为实验材料,该植物叶片的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界线清晰。他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写出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处理好之后,放到阳光下 4 小时,同时摘下叶片 A、B,标记、脱色、清洗处理,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如下表。
(2)比较叶A的绿色与白色部分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该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可作为下列关于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哪些措施的依据________。

(1)写出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处理好之后,放到阳光下 4 小时,同时摘下叶片 A、B,标记、脱色、清洗处理,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如下表。
加碘液后的颜色 | 叶片 A | 叶片 B | ||
绿色部分 | 白色部分 | 绿色部分 | 白色部分 | |
颜色 | 变蓝 | 不变蓝 | 不变蓝 | 不变蓝 |
(2)比较叶A的绿色与白色部分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该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可作为下列关于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哪些措施的依据________。
A. 保证蔬菜大棚内的适宜温度,不受冻害和高温危害 |
B. 提高棚膜的透明度,保证作物采光 |
C. 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通风,以保证二氧化碳的供应 |
请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物质: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__;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________;
(3)参加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________;
(4)蒸馏水不能用来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没有________。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__;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________;
(3)参加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________;
(4)蒸馏水不能用来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没有________。
小晨同学将一盆绿色植株密闭在锥形瓶内,如图甲所示。她将该装置放在太阳光照充足的地方,用氧气传感器探测并记录了从 0 时到 24 时锥形瓶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假设整个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结果如图乙所示。请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点是_____。(填图中 A、B、C、D、E、F 序号)
(2)光合作用速度与呼吸作用速度相等的时间点是_____。(填图中 A、B、C、D、E、F 序号)
(3)该植物 24 小时增加的有机物的量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零。

(1)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点是_____。(填图中 A、B、C、D、E、F 序号)
(2)光合作用速度与呼吸作用速度相等的时间点是_____。(填图中 A、B、C、D、E、F 序号)
(3)该植物 24 小时增加的有机物的量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零。
甲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和去路,A、B代表细胞结构,数字和箭头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和去路;乙曲线表示一段时间内某绿色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1)甲图中A代表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__。
(2)在乙图中,a点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其叶肉细胞中不存在的或去路是甲图中的__________。(填数字)
(3)有人将图乙中的b点定义为该植物的“光补偿点”,从植物的生命活动角度来分析,该点表示__________。
(4)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时,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该点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乙图C点就是该植物的光饱和点。研究发现密植玉米群体的光饱和点比单株玉米的光饱和点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1)甲图中A代表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__。
(2)在乙图中,a点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其叶肉细胞中不存在的或去路是甲图中的__________。(填数字)
(3)有人将图乙中的b点定义为该植物的“光补偿点”,从植物的生命活动角度来分析,该点表示__________。
(4)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时,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该点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乙图C点就是该植物的光饱和点。研究发现密植玉米群体的光饱和点比单株玉米的光饱和点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某植物叶片边缘呈黄白色,不含叶绿体。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 48 小时后,切断部分叶脉,将叶片的部分区域的两面用锡箔纸遮蔽,如图所示。光照一段时间后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叶片 a、b、c、d 4个部位的颜色,发现只有 d 显蓝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
B.对比 da,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
C.对比 dc,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
D.对比db,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
将一棵绿色植物用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扎紧袋口,放在阳光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塑料袋内壁出现细小的液滴,如图所示,分析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A.植物在光照下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
B.液滴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散发的水蒸气液化而成 |
C.液滴是由泥土中的水蒸发后液化而成 |
D.液滴是由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液化而成 |
国外试行用“汽水”(碳酸饮料)浇灌植物,它的作用可以是( )
A.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利 | B.改良碱性土壤,调节土壤的pH |
C.加速光合作用的进行 | D.在植物上方形成温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