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东西方的先哲
-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 “亚洲觉醒”的先驱
- 无产阶级革命家
- 杰出的科学家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这次战役中代表英国议会的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击溃了王党军队,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这次战役”是指
A.来克里顿战役 | B.马斯顿荒原战役 | C.滑铁卢战役 | D.攻占巴士底狱 |
“它”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参考蓝本。“它”是
A.《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 B.《法国民法典》 |
C.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 D.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
有学者统计,《史记》中有关汉人议论秦朝教训的记载“有作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汉书》也多次痛批秦始皇。这样的评论
A.根源于当朝统治者的需要 | B.导致秦始皇成暴政代名词 |
C.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 | D.成为研究秦制的主要依据 |
康熙皇帝曾说:“凡为臣子必须才德兼全,若有才无德,不如有德无才也。”而雍正皇帝则说:“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这表明
A.德才兼备成为选官共识 | B.皇帝喜好决定政局兴衰 |
C.皇权加强日益达到顶峰 | D.统治需要影响官员选拔 |
国家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司其职,治国者依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借勇敢把国家守护好,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体现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
A.《理想国》 | B.《政治学》 | C.《神学政治论》 | D.《政府论》 |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善于审查浅近的话),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该言论反映了孔子的
A.礼制思想 | B.仁爱思想 | C.法制思想 | D.中庸思想 |
邓小平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下列有关邓小平生平事迹表述有误的是( )
A.解放思想,开拓改革开放新道路 | B.恢复高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C.提出“一国两制”,见证港澳回归 | D.破除个人崇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
1979年11月,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一论断
A.推动了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
B.认为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 |
C.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
D.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市场存在区别 |
祖国统一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是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发展大事记
材料一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
——摘编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他在位期间“万不得已而用兵”的表现。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是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2)指出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发展大事记
1979年1月 |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
1981年9月 | 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 |
1982年1月 | 邓小平会见海外朋友时首先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
1982年9月 | 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表示,中国将运用“一国两制”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
1983年6月 |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对大陆和台湾如何实行“一国两制”政策作了较详细的阐述,通称“邓六条”。 |
1984年5月 |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
——整编自必修一、选修四教材
(3)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分析“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并概括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