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东西方的先哲
-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 “亚洲觉醒”的先驱
- 无产阶级革命家
- + 杰出的科学家
- 晚明科技群英
- 詹天佑
- 李四光
- 牛顿
- 爱因斯坦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A.量子论 | B.万有引力定律 | C.光电效应理论 | D.相对论 |
A.伽利略 | B.牛顿 | C.爱因斯坦 | D.普朗克 |
材料 《天工开物》引用书目

从《天工开物》引用书目中提炼出一个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杨早《简说中国人》
材料二: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尤精晓农学。1607年,徐光启在家乡进行甘薯、棉花等的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种植、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等农业著作。1627年,徐光启完成了《农政全书》。该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其中“荒政”作为一目,有18卷之多,为全书12目之冠。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搜集新驯化栽培的作物,无论是粮、油、纤维,无不如此,这就使得《农政全书》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翻译了《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知识。——摘编自施欣《论徐光启科技及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徐光启看待西学东渐的观点。(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叙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材料:李四光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和英国,1919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地质学硕士毕业。回国后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担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大学校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从英国归国。他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袖矿资源。1955年1月,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他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铂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袖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推动了核武器的研发。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勘探工作。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据百度百科和选修4整理
(1)根据材料,简要概述李四光两次回国及建国后为国贡献才智的时代背景。(2)简要评述李四光回国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及其精神。
材料一 科学发现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新证据的发现,理论的创新往往都出现在这个环节。牛顿认为,科学原理是通过对自然进行实验而得到的认识,因此,他称之为“实验哲学”。牛顿科学的基础是微粒哲学,在牛顿看来,自然之书是用微粒符号和微粒语言写成的,这一点是和玻义耳一样的。但是,伽利略和笛卡尔则认为自然之书是由几何符号写成的。由此,牛顿创造性地把当时的这两种倾向综合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
材料二 “两面神思维”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卢森堡提出,指的是同时构想出两个或多个并存的、同样起作用的或同样正确的、相对立的概念、思想或印象。爱因斯坦创造性地把“两面神思维.运用到物理学领域。在爱因斯坦之前,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一直争论不休,成为两个对立的理论。而爱因斯坦创造性地运用两面神思维把两者结合起来。
这样,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就不再是对立的两种性质,而是综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性质“波粒二象性”。爱因斯坦通过长期的科学实战和哲学探索,认识到理论必须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同时,理论创新还需大胆思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瑕《牛顿与爱因斯坦科学发现观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科学研究方法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牛顿和爱因斯坦科学发现观的异同。
1999年底,英国广播公司进行了一次网上民意测验,评选影响最大的“千年思想家”,以下三人由左至右分别名列一、二、三名。



(1)这三个人中,你最敬仰谁?请说明理由。
(2)这三位伟人有哪些共有的优秀品质?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在中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翻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l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但这百年来的变更却与前不同,因科学发达结果。产业组织从根柢翻新起来,变既太骤,其力又太猛,其范围又太广。他们要把他的内部生活凑上来和外部生活相应,却处处措手不及。……宗教和旧哲学,既已被科学打得个旗靡辙乱,这位“科学先生”便自当仁不让起来,要凭他的试验发明个宇宙新大原理。……所以那些什么乐利主义强权主义越发得势。死后既没有天堂,只好尽这几十年尽地快活;善恶既没有责任,何妨尽我的手段来充满我个人欲望。然而享用的物质增加速率,总不能和欲望的腾升同一比例,而且没有法子令他均衡。怎么好呢?只有凭自己的力量自由竞争起来。质而言之,就是弱肉强食。近年来甚么军阀甚么财阀,都是从这条路产生出来。这回大战争,便是一个报应。……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满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出现。如今功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这便是最近思潮变迁一个大关键了。(自注: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兴起爱因斯坦热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质疑“科学万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