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司其职,治国者依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借勇敢把国家守护好,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体现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
A.《理想国》B.《政治学》C.《神学政治论》D.《政府论》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善于审查浅近的话),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该言论反映了孔子的
A.礼制思想B.仁爱思想C.法制思想D.中庸思想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成人艺术比较》

材料二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予,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当人达到他最高的发展程度时,他是一切动物中最好的;同样,当人违背法律与正义时,他就是最坏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每种社会团体的建立,都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于生存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及其内在关系。
(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有何不同?
(3)两者对人的定义的差别在治国思想上有何表现?他们的治国思想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当前题号:4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社会中的人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第二等级是卫国御侮的战士,第三等级是劳动者。可见柏拉图在总体上主张
A.崇尚平等B.勇敢顽强C.发展生产D.社会有序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历史学家顾颉刚说:“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即使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多辞谬说……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

﹣﹣(庄子)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失败),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这种做法)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

﹣﹣(韩非子)

材料二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

﹣﹣(朱熹)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仲尼虽圣,效之则颦。

﹣﹣(李贽)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待孔子的相同态度,并结合两人各自的主张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两人对孔子形象的不同认识,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孔子形象的因素。
当前题号:6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并感叹: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这表明(  )
A.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B.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
C.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D.文化融合趋势逐渐增强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其主张却不被采纳,主要由于
A.孔子出身没落贵族B.诸侯忙于争霸无心变革
C.仁政思想不符合现实需要D.儒家学说不适应当时社会变革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共性包括
① 对知识孜孜以求,文化上建树多 ② 都努力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
③ 都热衷于教育事业 ④ 生活经历都历尽坎坷而不气馁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曾为委吏(主仓积出纳),又为乘田(主饲养牛羊),常在贵族家里当些贱职。由此习得当时贵族阶级种种之礼文。郏子来鲁,孔子即从之问古官制。周室东迁,丰、镐旧物,散失无存。东方诸国,犹得存周礼者惟鲁。孔子居文献之邦,故得大成其学。
材料二 孔子思想实绾合已往政治、历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实切合于将来中国抟成一和平的大一统的国家,以延绵其悠久的文化之国民性。孔子思想亦即从此种国民性中所涵育藴隆而出也……孔子周游,其抱负并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孔子实已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之上,而贡献其理想于当时之所谓“天下”。

——均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能够“大成其学”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学”的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思想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从家国情怀的视角指出孔子所具有的品质。
当前题号:10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