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开辟新航路
-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
材料一: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材料二:20世纪初,世界市场由“看不见的手”操控着。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2)材料二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存在什么问题?它导致的结果有哪些?材料三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44年 | 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 |
1947年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签署 |
1949年 | 苏联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 |
|
1992年 |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1995年 | 世贸组织建立 |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有人说,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一观点。
1932年7—8月,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了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帝国特别会议,英国和各自治领之间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在这些协定中英国答应进入英国市场的自治领商品除20%照章课税外,其余一律豁免征税;而自治领也豁免了一系列英国商品的关税;自治领和殖民地在拟定关税政策时,要接收英国的建议,对从英国以外的国家输入商品要征收高额关税。这就是所谓的帝国特惠制。帝国特惠制建立,使英国商品在自治领市场享有较第三国商品更优越的地位。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贸易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帝国特惠制”的主要影响。
材料 16世纪以来,欧洲加快了向近代迈进的步伐,同时也开始了欧洲文明的对外扩张。关于欧洲文明的扩张: .
一、欧洲文明所处的地位以及它前选的阶段注定了它要向外扩张。
二、欧洲文明的扩张可以分两步:一是在欧洲内部,对欧洲大陆的扩张;二是通过航海,对欧洲以外地区的扩张。
三、欧洲文明对外扩张最重要的,对后来甚至现在影响最大的是向北关的扩张。
四、美国继承了欧洲文明,又反馈给了欧洲。
——据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 -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A.农业生产的收益日益增加 | B.工业化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
C.女性的家庭地位不断降低 | D.劳动力短缺现象十分严重 |

A.美德两国农业生产逐渐落后 | B.就业结构与生产力水平有关 |
C.德国的制造业实力超过美国 | D.结构不合理将引发经济危机 |
①汽船 ②三轮汽车 ③电灯 ④珍妮机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年份 | 纺织品 | 有机铁、废铁(包括机器) | 煤 |
1865-1870年 | 54.2 | 26.3 | 5.4 |
1886-1888年 | 59.5 | —— | 10.4 |
1895-1897年 | 55.9 | —— | 15.8 |
1907-1909年 | 87,6 | 76.5 | 40.3 |
A.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 B.重工业占主导地位 |
C.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 D.工业总量领先世界 |
项目年份 | 1680 | 1730 | 1780 | 1830 |
黄金 | 5.0 | 7.8 | 0.2 | 3.0 |
树胶 | 8.1 | 9.4 | 12.0 | 71.6 |
奴隶 | 55.3 | 64.3 | 86.5 | 1.9 |
据如表可知,1680—1830年塞内加尔
A.处于三角贸易的主导地位 | B.民族独立运动得到发展 |
C.经济发展依附于欧洲市场 | D.矿产资源开发始终迟滞 |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启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