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小题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这首词上下两片衔接自然,试分析其妙处。
诉衷情
周邦彦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有小唇丹。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小题1】下面对周邦彦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诗为词 | B.词中老杜 | C.婉约正宗 | D.词家之冠 |
A.“落金盘”较之“置金盘”更生动地体现出从摘下到放置的动态过程。 |
B.“犹有小唇丹”写少女乍尝后残杏留下口红痕迹,极为细腻娇态可见。 |
C.“齿软”本是形象性的说法,既衬托出了杏之酸又引出下句的“半残” 。 |
D.下片前三句以景衬情,描画出少女品杏之后因与期望反差甚大的失落。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刘秉忠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注)①刘秉忠:元代前期政治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诗词中“长短亭”的意象历来是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的,本词中作者又进而在前面加了“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 |
B.“灯”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 |
C.本诗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
D.羁旅之感是唐宋词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不过这首小令不同于那类情事虚拟化的作品,词中所写实为作者数十年鞍马劳顿、漂泊天涯的生活感受,自然也就显得格外亲切和感人。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按照词的字数分类,这首词属于_______。
【小题2】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小题3】联系全词,分析下片画线句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①?
却忆安石②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③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喷霜竹:谓吹笛。喷,吹奏。霜竹,秋天之竹,借以指笛。②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后被罢相,隐居东山。③宝镜:喻知我者。【小题1】按照词的字数分类,这首词属于_______。
【小题2】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词的开篇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主题,吊古伤今,抒发内心的不得志,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
B.上片画线句写景,夕阳西下,风吹乔木,鸟儿归巢,这温馨的画面引发诗人不得志而思归的情绪。 |
C.下片运用典故,借谢安的受谗被疏和淝水之战的往事,曲折隐晦地表达未见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怀。 |
D.辛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这首词登览怀古,借凭吊古迹,抒发内心“闲愁”,风格豪放。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作于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小题1】从本作品的表达格式判断,标题空格处可以填入的是( )
【小题2】以下说法对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请从抒情的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________·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作于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小题1】从本作品的表达格式判断,标题空格处可以填入的是( )
A.雨霖铃 |
B.水调歌头 |
C.八声甘州 |
D.山坡羊 |
A.盟鸥、白鹤皆是湖边栖鸟,作者与它们的结盟更表达出对自然自由的渴望。 |
B.上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尽写带湖美景和我之爱甚。 |
C.下片首句,描写词人泛舟湖边之景,表达自由闲适之趣。 |
D.作者虽被弹劾闲居,却并不忧愁苦闷,反而尽显快乐自得,豁达愉悦之情。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请简要概括上阕的内容。
【小题2】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完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①
苏轼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②。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③书。
注:①上党:上党近辽,偏远险要。学官:负责地方文教,职位不显。②弹铁为无鱼:战国冯谖嫌生活清苦弹剑作歌。③鲁连:即战国鲁仲连,擅长外交,梅庭老也有此才华。【小题1】请简要概括上阕的内容。
【小题2】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险遭杀身之祸。这首著名的词中,他借咏史,抒发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 |
D.本词的豪放风格反映在:一是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渴望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 |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杯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修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
D.“凭谁问:廉颜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 |
某同学对《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一番比较,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他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概括,请你与他合作,得出恰当的结论:
①两位作者的生卒年:
姜夔 1155—1221 年
辛弃疾 1140—1207 年
这说明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
《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这说明两首词都涉及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重要历史背景。
③这两首词都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
《扬州慢》中提到杜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廉颇。
这种写法都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论(要求指出这两位词人的不同风格)。
①两位作者的生卒年:
姜夔 1155—1221 年
辛弃疾 1140—1207 年
这说明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
《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这说明两首词都涉及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重要历史背景。
③这两首词都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
《扬州慢》中提到杜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廉颇。
这种写法都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论(要求指出这两位词人的不同风格)。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小题1】这首词的词牌是( )
【小题2】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3】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________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小题1】这首词的词牌是( )
A.踏莎行 | B.水调歌头 | C.苏幕遮 | D.八声甘州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