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痴子乞陈师曾为白梅写影属赞三首(其三)

释敬安

寒雪一以霁,浮尘了不生。

偶从溪上过,忽见竹边明。

花冷方能洁,香多不损清。

谁堪宣净理,应感道人情。

(注释)梅痴子:李瑞清,号清道人,诗人。陈师曾: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字师曾。释敬安(1851-1912):近代爱国诗僧。净理:佛教的教义,诗中指不俗的高洁之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写在寒雪放晴之后,在洁净的小溪岸,白梅傲然开放,“偶、忽”极言其偏远之意。
B.第四句用一“明”既写出了梅花的颜色是白色,同时也写出了白梅花带给欣赏者的惊艳之感。
C.尾联道出诗人对画中白梅表现出的深厚意蕴的赞誉,也称颂了乞画人、画家胸中的高洁情怀。
D.这是一首题画诗,全诗不仅写活了梅花的形象与气魄,而且也借此盛赞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
【小题2】本诗写出了白梅的什么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23 12:4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康熙六年,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具狱辞,骈缚坑之,他盗皆远窜。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巡抚张朝珍举卓异

十三年,武昌知府。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三桂散伪劄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劄,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朝珍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成龙诇(注)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朝珍以闻,请复官,即黄州知府。二十三年,命成龙兼两巡抚事。未几,卒于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 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加太子太保。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诇:xiòng,侦察,刺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B.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C.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D.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制度是宋朝时期开始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B.卓异,本义杰出,出众。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
C.江宁,是“六代豪华”之地、“十朝京畿”要地。和金陵、建邺、建康、白下等都属于南京别称之一。清初时为江南省省府,以后直到清末一直是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地。
D.授、迁、署、擢、摄、赠,这些都是古代与官职任用调动有关的词语,其中“署”、“摄”都有“代理”的意思;而“赠”和“谥”一样,是朝廷在大臣死后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成龙直到45岁才步入仕途,但通过在罗城为官的政绩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深得百姓的拥戴。
B.在处理岐亭盗贼一事的过程中,于成龙的计谋和魄力均得到了很好地表现,可见他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
C.于成龙的下属刘君孚因为吴三桂的蛊惑而叛变,于成龙充分利用叛贼内部互相猜忌的心理,趁他们狐疑之际,迫使他归降。
D.康熙皇帝巡幸至江宁,以于成龙为榜样来告诫江宁知府,并给予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至高褒奖。
【小题4】将下面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2)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
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征折色,于北省采买。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于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①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B.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C.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D.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小题3】(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星沅治官有方。在广东督导学政时,在川陕治理匪徒时,发现问题后均及时整治,并处理得当,效果显著。
B.李星沅办事有理有据。在追究永昌回乱的缘由时,认为祸乱不仅与匪首有关,还与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政策失当有关。
C.李星沅经验丰富。在讨论“南漕改征折色”问题上,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可能会导致官员贪污腐败,上下其手。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
D.李星沅得到皇上尊敬看重。在其死后,文宗悲伤哀痛,褒封谥号,授予抚恤金,并厚待李星沅的母亲和儿子。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
②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骆秉章,原名俊,广东花县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稽察银库,却陋规,严检阅。吏不便其所为,欲齮龁去之,会发其奸,不得逞。二十三年,银库亏帑事发,坐失察,褫职,罚分赔。及谳定,宣宗知秉章独持正无私,特旨以庶子用。寻丁母忧,服阕,补右庶子,先后命赴山东、河南、江苏按事。二十八年,擢侍讲学士。出为湖北按察使,迁贵州布政使,调云南。三十年,擢湖南巡抚。
咸丰元年,广西匪炽,诏湖广总督程矞采赴湖南督办防务,秉章及提督余万清副之。三年春,官军收复武昌,暂湖北巡抚。诏赴徐州筦粮台,未行,复署湖南巡抚,寻实授。在籍侍郎曾国籓奉命治团练,始立湘军,秉章力赞成之。国籓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国籓整军东征,饷械悉力资之无缺,十月,遂克武昌。湘军之名自此显。
七年,湖南自军兴停漕运,米贱,而征折犹沿旧价,民困赋绌。秉章减浮折,覈中饱,民减纳而赋增。仿扬州例,抽收盐货厘金,岁入百数十万,给军无缺。
十年,命赴四川督办军务。莅任,奏劾布政使祥奎、中军副将张定川不职,罢之。荐刘蓉,诏超擢署布政使。军事吏治,振刷一新。
同治元年,京察,诏嘉秉章殄寇迅速,整顿地方,加太子少保。六年夏,疾愈视事,命以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十一月,卒於官,优诏赐恤,称其“公忠诚亮,清正勤明”,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谥文忠。秉章晚年愈负重望,朝廷要政多谘决,西南军事胥倚之。所论荐人才,悉被任用,著勋名。川民感其削平寇乱,出於水火,及其殁,巷哭罢市。
(节选自《清史稿·骆秉章传》)
(注释)①齮齕yǐhé侧齿咬噬,引申为毁伤、龃龉、倾轧。②征折:征,征收赋税,折,折色。清代赋税以粮充税谓之本色,以银两货币抵税需比米价而定,并有所折价,谓之折色。③覈 hé 通“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籓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
B.国籓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
C.国籓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
D.国籓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
【小题2】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B.古代皇帝可以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等。宣宗是清道光帝皇帝的谥号,道光是年号。
C.“署” 一般指办理公务的机关,这里有表示代理、暂任官职之意;“超擢”表示越级提拔之意。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清代的巡抚主管一省的军政、民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骆秉章不徇私情,反遭报复。道光年间,骆秉章担任御史时,稽查户部银库,对于每次收税都严格把关,严厉打击行为不端的官员,因而触怒了许多人,反被陷害而革去官职。
B.骆秉章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湖南开战后米价下跌,赋税不变,百姓苦不堪言。于是骆秉章减少赋税并查处官员中饱私囊的情况,这样一来百姓减少纳税而实际赋税收入增加。
C.骆秉章善于吏治,整风选贤。他奉命前往四川督办军务。在任职期间他上奏弹劾行为不端的祥奎、张定川,举荐贤良刘蓉。在他的整治下,当地吏治清明,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D.骆秉章声势赫赫,深受朝廷倚重。他在抚湘督川十七年间,为川、湘两省乃至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更承负重望,朝廷很多重要政事都要向他咨询才决定,功勋名声显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银库亏帑事发,坐失察,褫职,罚分赔。
(2)同治元年,京察,诏嘉秉章殄寇迅速,整顿地方,加太子少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转御史,遭忧归。光绪初,服阕,起故官。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光绪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来会。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于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左归我而右归越。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廉也。议久之,暂与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朝廷虑启边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十四年,谢病归,主讲丰湖书院,读书养母。十七年,卒于惠州。

(节选《清史稿•邓承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B.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C.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D.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B.遭忧,也称“丁忧”或“丁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丧。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C.枢臣,“枢”是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枢臣即指宰辅重臣。
D.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代指疆土和人口。《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承修敢于直谏,痛陈时弊。和张佩纶等人主持清议,他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被人称为“铁汉”。他先后上书“陈七事”“陈八事”,直指当时社会弊端。
B.邓承修目光长远,足智多谋。法国人想与大清缔结和约,他认为法国人的和约不可靠,上书竭力规劝皇上。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
C.邓承修不卑不亢,不畏强权。与法国缔结和约讨论中越边界问题时,法国使者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他却据理力争,法国使者不能使他屈服。
D.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
(2)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长佑,字印渠,湖南新宁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与同县江忠源友。咸丰二年,忠源率乡勇赴广西助剿,长佑从。匪自桂林走湖南,忠源破之于蓑衣渡,长佑有功,奖叙教谕。又从破浏阳徵义堂会匪,擢知县。咸丰三年,平衡山土匪,擢同知直隶州。
十年,擢广西巡抚。时广西土匪犹蔓延,大者踞郡县,小者千百为群,倏兵倏贼。长佑莅任,整饬吏治,兴练水师,匪氛渐戢。军事饷事差能自固,不尽仰资邻省。十一年,遣刘坤一剿柳州土匪,斩其渠伍声扬,馀党就抚。
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于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长佑疏言:“万一防护不及,致有同于前案,或更甚于前案,其有害于云南一隅犹小,其有挠于中夏全局甚大。洋人通商,意在图利,亦断无不思远害之理。应俟三五年内外官民稍稍安定,遣员商办。”长佑以滇事渐定,屡疏引病乞罢,优诏慰留。
七年,法兵窥越南东京。长佑疏言:“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请以广西兵二万为中路,广东、云南各以万人相犄角。广东之兵自钦、连而入,云南之兵出洮江而东。别以轮船守广东顺化港口,断其首尾,法人必无自全之理。”又力言刘永福可御敌,请密谕越王给其兵食。疏入,诏下廷议。
寻坐云南报销失察,降三级。十三年,卒于家。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广西、云南、湖南并立专祠。
(选自《清史稿·刘长佑传》,有删节)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
B.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
C.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
D.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贡”,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B.“咸丰”,是当时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
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番”,旧时对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如:番西是指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类。古代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这叫做官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长佑富有谋略,屡建战功。他虽然只是一个拔贡,但是他多次跟随江忠源作战,立下功劳,不断被提拔。
B.刘长佑到云南就任云贵总督之后,边境少数民族杀了英国人马加理,刘长佑认为应该等云南境内的官民慢慢安定下来后,再派官员与英国人商议处理。
C.刘长佑为政一方,善于治理。在广西匪情猖獗时,整顿吏治,强大军队,解决了军费问题,取得了很好的剿匪成果。
D.刘长佑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法国军队窥视越南东京时,他就上疏说:“与其在失去越南边境后,再作守边考虑,不如趁法国军队才开始行动,就做好消除边境争端的谋划。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匪自桂林走湖南,忠源破之于蓑衣渡,长佑有功,奖叙教谕。
(2)长佑以滇事渐定,屡疏引病乞罢,优诏慰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