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④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此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躑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炎瘴:炎热的瘴气。【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寥寥数笔即描绘出一幅荒僻冷落的画面。 |
B.颔联描写绿竹滋长、踯躅开放之景,色彩明快,衬托岀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
C.“竞”字将嫩竹竞相生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写出了踯躅清闲自得的状态。 |
D.前四句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④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他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世称“孟襄阳”、“孟山人”。此诗即隐居襄阳时所作。②鱼梁: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③梦泽:云梦泽,古泽名。 ④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载,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他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主庙树碑,以示怀念。因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时人称为“堕泪碑”。【小题1】孟浩然与______同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被并称为“王孟”。
【小题2】尾联中有“读罢泪沾襟”一句,以你的理解,诗人此时“泪沾襟”的原因是____。
【小题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时的感受,与全诗貌离而神合,颇有“俯视一切”的气概。 |
B.颔联中的“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当是先有这一联,之后才有首联的感慨。 |
C.诗的前半部分富有激情,后半部分则具有哲理。诗人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开首两句揭题,最后两句扣实。 |
D.这首诗是作者借古抒怀之作,语言平易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前人以“语淡而味终不薄”评价孟诗,此诗确有如此情趣。 |
又雪
杜甫①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
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
冬热鸳鸯病,峡深豺虎骄。
愁边有江水,焉得北之朝。
[注]公元765年,杜甫离开草堂,顺江而下,因病暂住云安(今重庆云阳)。【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南方雪景,一个“沾”字传神地写出了南方积雪湿重不够蓬松的特点,突出了南方冬季地气偏暖。 |
B.领联用叠音词“微微”“脉脉”,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雪仿佛在含情脉脉地离人远去,表达了诗人对蜀地的眷恋。 |
C.颈联通过“鸳鸯”和“豺虎”的对比,揭示了蜀地气候宜人和环境的雄奇瑰伟,也为末句写北归长安作了铺垫。 |
D.末句“北之朝”应指诗人向北回到京城长安;“焉得”二字写出诗人感叹去路难回,渴望回到京师的迫切心情。 |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①
杜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②,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杜甫曾一度离开成都草堂,避难于梓州、闽州等地。广德二年(764)二月,闻严武再度出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决定重返成都。②黄阁老:指严武。【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情致充盈,兴寄微婉,欢欣与感慨相融,瞻望与回顾同叙,思想情感深厚。 |
B.首联诗人遥想离开成都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也暗含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 |
C.颔联情感鲜明而又分寸恰当,时过千年,人们仍用它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爱憎之情。 |
D.颈联回顾过去,亦喜亦忧。喜的是友人关照生计有了着落,忧的是多年流离,身体衰朽。 |
武侯庙古柏
李商隐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③。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①閟(bì)宫:深闭的祠庙。②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③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④金刀:暗指刘家天下。⑤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
B.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
C.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
D.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
野水孤舟
梁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着重写水的乱,以切合诗题的“野”。“弥漫”写出了水的漫无边际,“间断”则写出了因地势的高低不平,被淹没的路时隐时现。 |
B.颔联由溪流行路的全景,写到孤舟小船的特写镜头,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此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 |
C.颈联的“空”即“白白地”。诗人有心渡河可门前水势浩大,无法渡过。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的壮志难酬和失落之情。 |
D.尾联写诗人袖手归来,栖居茅屋,不惊鸥鸟,任其沉浮,表现了诗人闲逸的情怀。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注]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本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被政敌排挤打压贬谪海南儋州四年后遇赦北还之时。【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句诗中的“参”指参星,“斗”指北斗星,诗人以参星、北斗的变化,表明时间的推移变化,且扣住了题目中的“夜”字。 |
B.诗的第二句一语双关,既写雨过天晴的天气变化,也暗指诗人坎坷磨难的人生风雨已经过去,前景一片光明。 |
C.诗的第二联以设问的形式,一问一答之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仰观俯察到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境界开阔,意蕴深远。 |
D.诗的第五句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幽默地自嘲自己现在虽也乘桴于海,但并没有孔夫子的境遇。 |
E.诗的第六句承前一句在情感上发生转折,写渡海所乘之船上传来的音乐给人一种熟悉之感,让诗人欣慰。 |
幽州新岁作
[唐]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嗟人事常无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注]张说,曾任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封“燕国公”。与苏颐(封“许国公”)同为唐朝开元(713-741)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对矫正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有一定的贡献。【小题1】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地域的称代,照应了诗题中“幽州”一词。
【小题2】颈联“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的场景描写,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与该联最相似的一项是( )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 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C.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 D.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正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 |
C.尾联写自己归家遥遥无期,所以船走了很远还依依不舍频频回首,从今往后就只能借助经常写信来聊以自慰了。 |
D.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用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题1】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1)能表现诗人劳作艰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全诗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谈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
B.这道诗用语平谈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谈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谈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
D.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