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注]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本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被政敌排挤打压贬谪海南儋州四年后遇赦北还之时。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句诗中的“参”指参星,“斗”指北斗星,诗人以参星、北斗的变化,表明时间的推移变化,且扣住了题目中的“夜”字。
B.诗的第二句一语双关,既写雨过天晴的天气变化,也暗指诗人坎坷磨难的人生风雨已经过去,前景一片光明。
C.诗的第二联以设问的形式,一问一答之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仰观俯察到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境界开阔,意蕴深远。
D.诗的第五句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幽默地自嘲自己现在虽也乘桴于海,但并没有孔夫子的境遇。
E.诗的第六句承前一句在情感上发生转折,写渡海所乘之船上传来的音乐给人一种熟悉之感,让诗人欣慰。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尾联中蕴涵的情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06 10:53: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漂浮。
B.举酒客     属:嘱咐。
C.飘飘乎如世独立 遗:遗弃。
D.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小题2】下列前后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东山之上 寄蜉蝣天地
B.诵明月诗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C.浩浩如冯虚御风     郁苍苍
D.侣鱼虾友麋鹿 抱明月长终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作者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积极进取的一面。
D.选文意象连贯,结构严谨。由“乐甚”向“愀然”过渡自然,由景入情。形式上,既有赋的整齐,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有参差疏落之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轼

、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一善,从而赏之,又有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B. 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C. 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D. 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尧因为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备,自古以来就被尊为古昔圣王。汉武帝刘彻对他的评价是:“千古帝范,万代民师,初肇文明,世人敬赖。”
B. 书即《尚书》,位列儒家重要核心经典。“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C. “仁”被孔子列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包括了孝、弟(悌)、忠、信、礼、义、勇、严、仁、爱、和、平等内容。
D. 爵禄指官爵和俸禄。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名位和经济权利的标志,禄制一般指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或官吏食禄的品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苏轼二十一岁考进士的试卷文字,开篇就指出上古时代的那些名主爱护百姓,用君子长者的态度对待天下人。
B. 作者指出,穆王告诫吕侯要用“祥刑”的话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而成的《吕刑》被选入《尚书》。
C. 可赏可不赏、可罚可不罚的问题,是上承“疑”字而来,这一层挖掘,既深化了主旨,又体现了作者认识事物剖细入微的能力。
D. 文章提出的赏善惩恶、一本忠厚的原则,只不过表现出了试官和作者希望要善待杀人犯、要求推行“仁政”的善良愿望而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善,从而赏之,又有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2)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