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駿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泛指唐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②辞汉月:离开京城。天骄: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战争结束。④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
B.颔联并没有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 |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朿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
归嵩山作①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作者开元中期曾隐居于此。②长薄:指随山麓延伸的林木丛。薄,草木丛生。【小题1】王维与孟浩然齐名,皆为盛唐_________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诗人。
【小题2】对此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勾勒了一幅“清溪映带绵延丛林、车马行进悠然从容”的图画。 |
B.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意境。 |
C.尾联表达诗人终于归隐嵩山脚下,从此断绝世俗交往的淡泊情怀。 |
D.从全诗看,诗人感情经历了从孤寂清冷到萧瑟凄凉再到闲适自得的变化。 |
甲: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乙: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③,凫雁满回塘。
注①“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②征铎,远行马车所挂的铃。③杜陵,汉宣帝之陵,温庭筠幼时在靠近杜陵处居住,所以他自称为杜陵游客。【小题1】从体裁上来看,这两首诗都属__________ 。
【小题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写景颇有特色:黎明之前由于地面景物暗,因而天上“星斗”就显得“分外明”,所以写“明”是为了写“早”。 |
B.甲诗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出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是“夜行”图。 |
C.乙诗有一半是在直接写景,景中蕴情,其妙处在于体物入微,形象生动,细腻地刻画出羁旅之人去国怀乡的复杂心理。 |
D.甲诗偏重从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刻画“早行”意境;乙诗侧重通过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从正面呈现出行之“早”。 |
闲望
吴融①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別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①吴融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在长安建有新居。此诗即作于长安新居建成之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雨”是点点滴滴,“花”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明丽浓艳。 |
B.诗歌以“狂飞”写蛱蝶对芳草的喜爱,以“稳睡”言鸳鸯的愜意,用词形象贴切。 |
C.诗歌前四句是望中所见,通过对周围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着力突出一个“闲”字。 |
D.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山隐居之所,语气中充满诗人对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 |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①
王维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②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王缙
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
林中独酌邻家酒,门外时闻长者车。
(注)①卢象:诗人,王维之友。崔处士:崔兴宗,王维内弟,隐居未仕。②科头:不戴帽子,把头发挽成髻。【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通过描写林亭清幽雅静的环境,表达了两位诗人对崔处士的敬慕之情。 |
B.崔处士久居山林,或独酌美酒,或潜心读书,不修边幅,不拘礼节,不问功名。 |
C.王维用“松”来表现人物品格的方式,与陶渊明《饮酒》中“菊”的手法相同。 |
D.两诗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王维描写崔处士的外貌举止,王缙则记叙人物的事迹。 |
贼退示官吏①(节选) 元结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注:①代宗广德元年,蛮族盗贼攻入道州,把城内的财物几乎抢劫一空才离开。第二年,盗贼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进犯道州的边境而退。此时元结任道州刺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租赋税有固定期限,日上三竿还能安稳酣眠,写出了诗人一身轻松、尽享隐逸之乐的状态。 |
B.第七、八两句写道州城池太小,老百姓贫苦不堪,连贼人都对他们怀有同情之心,无意洗劫。 |
C.“迫之如火煎”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眼见百姓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而心急如焚的心理状态。 |
D.诗人想辞官归隐,与一般隐逸者向往田园山水志趣不同,更多的是对官府横征暴敛的抗议。 |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
夜 行
吴兆骞①
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
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
客同属国②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
忽忆吴越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
(注) ①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②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十九年,获释归国后曾任典属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的第一联紧紧围绕“夜行”展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行中所见景物的特点。 |
B.“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连。 |
C.颔联写三更雪原尚有人打猎,冰河四月才开始解冻,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性和物候特征。 |
D.尾联中“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虚实相生,描写春天来临时江南繁华的生活场景。 |
E.诗歌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突出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差异,全诗语言委婉沉郁。 |
吊岳王墓 高启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①。
每忆上方谁请剑②,空嗟高庙自藏弓③。
栖霞岭④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注)①两宫:指被金所俘的徽宗、钦宗二帝。②汉成帝时,朱云进谏攻击丞相张禹为佞臣,帝怒,欲斩之,他死抱殿槛,结果殿槛被折断。③汉高祖忘恩负义诬陷谋杀忠臣韩信。④栖霞岭:在杭州西湖滨,岳坟所在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的第一句是全诗中唯一描写岳飞墓的一句,写墓边大树的树枝随风摇曳,纷纷奋然指向南方。尽管只此一句,却极为传神。 |
B.颔联的前一句写投降者的卖国苟安,后一句写抗敌者始终以恢复为己任,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 |
C.尾联的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伤之情,眼前的茫茫白露,凄迷清冷的意境更增加了此诗悲哀感伤的色彩。 |
D.本诗是诗人凭吊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一首怀古诗,是诗人亲临栖霞岭岳飞墓,有感而作,气韵雄壮,情文相生。 |
E.本诗运用了比拟、用典等手法。诗人写岳飞被害,运用了正直敢谏的朱云和被诬陷灭族的韩信这两个典故。 |
夜坐
韩偓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格是:已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
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
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 |
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