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转”和“日”用得巧妙,山色苍翠,“转”字形象地写出了山色因季节而变的动态;秋水潺湲,“日”字让流动的水带给人始终如一的守恒之感。 |
B.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表现田园隐居生活;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的意态。 |
C.颈联运用白描手法表现夕阳将落,炊烟初升的情景,渡头临水边,墟里在陆地,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颇有匠心。 |
D.尾联用典,诗人自比楚狂接舆,塑造出完全不同于颔联的狂士形象,以此表现自己与裴迪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写“独宿”之前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
B.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从诗文内容看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
C.“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
D.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
夜坐念东征将士
陆 深
长河乘夜渡貔貅①,兵气如云拥上游。
大将能挥白羽扇,君王不爱紫貂裘。
十二关山齐故国,百年疆域汉神州。
不眠霜月闻刁斗,自启茅堂望斗牛。
注释:①貔貅:pí xiū,汉族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比喻勇猛的战士、骁勇的部队。【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句不凡,用貔貅形容骁勇善的战前线战士,他们长河夜渡,不畏艰险,直接描写了战斗场面的激烈。 |
B.挥白羽扇,写大将手挥羽扇,让人想起羽扇纶巾的周瑜,暗喻诗人文武双全,指挥若定。 |
C.诗歌第四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紫貂裘代指皇帝对将士们的赏赐,表明朝廷对战事的重视。 |
D.诗歌末两句中选取两个细节闻刁斗、望斗牛,由想象转入现实,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
金错刀行
陆游①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①:孝宗干道八年(1172),陆游47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聘请,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投身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九年,奉调摄知嘉州,期间创作此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怀抱报国丹心的爱国志士群体。 |
B.“南山晓雪玉嶙峋”,雪光与刀光相辉映,为爱国志士之“一片丹心”增色,突出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凛然不可屈服的形象。 |
C.本诗题为“金错刀行”,是一首咏物诗,它旨在铺陈描绘宝刀的锋芒铮亮、珍贵难得,也是借宝刀来述怀言志。 |
D.这是一首七言歌行,最后两句却先用“呜呼”提唱,以九字反诘句作结,读来铿锵有力,仿佛掷地有金石之声。 |
游赏心亭①
[北宋]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中“空”字写出“六代豪繁春去也”,含有无限感慨。 |
B.“城压沧波到海门”中“压”写出了沧波压制着城墙,突出了江水的浩渺和汹涌,“到海门”则写出了江水一泻千里。 |
C.颔联写景很有气势,“万里”从时间角度大笔勾勒宏阔的境界,与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笔法相似;“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
D.颈联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的“金陵王气黯然收”以及许浑的“玉树歌残王气终”等名句融为一炉,既有历史的深沉感,又很有现实意义。 |
E.第八句中“对芳樽”对应前文“醉眼”。诗人面对精致的酒器开怀畅饮,足以见出诗人在怅然之余,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 |
除 夜
[唐]来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 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
宿扬州
李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①。
(注)①迷楼:隋炀帝下扬州时兴建的宫室。【小题1】分析颔联、颈联写景艺术。
【小题2】简要概括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劳 歌
张 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十石②弩。
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
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 |
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结尾尤以人与牛马作对比,突出人不如牛马的残酷现实。 |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 |
客中守岁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明时间是除夕夜,作者在外生活窘迫,樽中无酒;“泪满巾”与《琵琶行》中“司马青衫湿”异曲同工地表现了诗人的悲伤。 |
B.颔联用在外漂泊的艰苦与家中生活的贫苦作对比,进一步抒发诗人对家乡的刻骨思念。 |
C.第三联“惊”字,表现出作者因年老而感觉到时光匆匆,而“畏老”“恶春”也是本诗所要侧重表达的情感。 |
D.这首律诗语言平淡朴实、明白晓畅,与李商隐的名作《锦瑟》语言风格截然不同。 |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 |
B.颔联一个“空”让诸葛亮的落寞与无奈跃然纸上,一个“已”字写尽了曹操的得意与骄狂。 |
C.颈联出句描写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展现曹军的雄姿,将赤壁大战的情景写的有声有色,用笔锋利。 |
D.颈联对句化用《赤壁赋》典故,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之如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