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释:(1)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国阖所建,其子夫差增修,立春宵宫,与西施及宫女们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国,吴太子友战败。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2)菱歌清唱:一作“采菱歌唱”。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清唱,指歌声清晰响亮,一作“春唱”。【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 |
B.第二句,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此时此刻,诗人亦沉醉其中。 |
C.三四句景色凄凉,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 |
D.李白在游览姑苏台时情横古今,面对着眼前兴致勃勃的游人,想到了古代的吴王与西子,不能有一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的无限感喟。 |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梁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注)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的画面。 |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①此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②一阳生:指冬至日。③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常共被而眠。【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作者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 |
B.第三句写作者冬至日思家忧国之情更为强烈,借酒消愁愁更愁。 |
C.第五句用“姜被”典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 |
D.作品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气息。 |
安定城楼
(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回:挽回、扭转。③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沉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
D.颈联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 |
【小题2】通读全诗,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述之。
塞下(其三)
沈 彬
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
贰师①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②一剑长。
戍角就沙催落日,阴云分碛护飞霜。
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
[注]①贰师:指李广利。大宛有善马,匿贰师城,不肯献。汉武帝太初元年,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贰师城,取善马。李广利攻大宛,损折士兵甚多。②魂飞:指李广最终引刀(剑)自杀。【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冷月、过雁、寒笛等具有典型边塞风格的意象烘托老将征途中被牵动的思乡之情。 |
B.颔联以两位李将军征讨胡人的典故,颂扬汉将李广利与李广驰骋沙场、忠心报国的业绩。 |
C.颈联描写戍角悲鸣、黄沙漫天、阴云密布、严霜满结等景象,渲染出沙场的悲凉气氛。 |
D.本诗首联叙事,颔联怀古,颈联写景,尾联议论,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意境苍凉。 |
南海
文天祥①
朅来②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③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注)①文天祥(1236~1283),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此诗写于文天祥兵败被执,被押解南去又回返的途中。②朅来:指离开。③飙:暴风。【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离开南海,看到死人多得像乱麻一般,侧面交代了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
B.暴风吹来,波涛涌起,浪花里散发出浸泡尸体的腥味,作者鬓发已白,心情难抑。 |
C.颈联中“还”和“又”二字很有分量,加强了句中语气,增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
D.最后一联借景抒情,并卒章显志,写出了作为抗元名臣的文天祥凛然的民族气节。 |
春日梓州登楼二首(其一)
杜甫
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
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
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
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路难”极言世路多舛:“迷”意为“凄迷”言前途渺茫,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
B.颔联是“却无少壮身,但有羁栖迹”的倒装,表达了人至暮年、只好归隐的无奈。 |
C.首联点题,情景并提,颔联承“行路难”,后两联承“登楼”,结构严密,思路清晰。 |
D.本诗颔、颈联,先情后景,这样安排与杜甫《春望》中间两联的衔接关系不同。 |
琵 琶 行 (节选)
白 居 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段完整的场景描写,交代了时令、地点、人物、事件,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 |
B.作者被贬逐到僻远的浔阳,难得在他乡接待友人的探访,油然而生相见时难别亦难。 |
C.第三句写作者来到江边码头,下马与船上的客人话别,送其启程,殷勤关切,依依难舍。 |
D.古人饮酒饯别,常以乐助兴,此处强调“无管弦”,自然地引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弹奏。 |
明 妃 曲 二 首(其一)(节选)
王 安 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①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②,人生失意无南北。
(注)①毡城: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多借称其王庭所在之处。②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失宠后被幽闭于长门宫,直至终老。【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妃辞别汉宫启程时,内心无限伤悲,泪水打湿了姣美的面庞,鬓发亦黯然低垂。 |
B.第四句写明妃不改汉服,与杜甫诗中“环珮空归”句一样,突出表现她眷恋故国。 |
C.汉宫失意,明妃仍“着尽汉衣”,作者以“可怜”表达对其一片痴心的悲叹、怜惜。 |
D.万里相隔,日久年深,明妃心念塞南,却只能望断南飞雁,其行其情,凄恻动人。 |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此诗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年)深秋杜甫所作。其时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友人韩十四去江东探亲。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有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峡下有黄牛滩。【小题1】下列有关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 |
B.领联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
C.颈联实写诗人与韩十四分手时的所见所闻:黄牛滩的流水声回响不绝,友人乘坐的船越走越远;江上暮霭渐浓,寒风刺骨,稀疏的树影在江边掩映摇晃。 |
D.诗歌尾联余音袅袅,耐人咀嚼。“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