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
B.颔联一个“空”让诸葛亮的落寞与无奈跃然纸上,一个“已”字写尽了曹操的得意与骄狂。
C.颈联出句描写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展现曹军的雄姿,将赤壁大战的情景写的有声有色,用笔锋利。
D.颈联对句化用《赤壁赋》典故,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之如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不堪回首”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11 11:4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虛岁。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共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茶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B.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
C.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 弋:取,获得
D.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 遑:闲暇
【小题2】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 是 时 东 诸 侯 之 立 国 也 非 有 能 愈 于 秦 者 也 其 溺 于 攻 伐 习 于 诈 虞 强 食 而 弱肉 者 视 秦 无 异 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4】从苏洵和苏辙各自所写的《六国论》及本文来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
俞中丞谏者,先生季父同年也。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谓曰:“若不苦朝夕耶?”先生曰:“朝夕饘粥具也。”俞公故指先生蓝衫曰:“敝乃至此乎?”先生佯为不悟者,曰:“雨暂敝吾衣耳。”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一日,过先生庐,而门渠沮洳,俞公顾曰:“通此渠,若于堪舆言,当第。”先生谢曰:“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
宁庶人者,浮为慕先生,贻书及金币聘焉。使者及门,而先生辞病亟,卧不起,于金币无所受,亦无所报。人或谓:“王,今天下长者。朱邸,虚其左而待,若不能效枚叔、长卿曳裾乐耶?”先生笑而不答。亡何,宁竟以反败。于是尚书李公荐先生于朝,吏部试而贤之,特为请超授翰林待诏。先生为待诏,可二年,修国史,侍经筵。岁时上尊饩币,所以慰赐甚厚。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寝不报。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报。至三上疏,得致仕。
先生归,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诸造请户外屦常满,然先生所与从请,独书生、故人子属、为姻党而窘者,虽强之,竟日不倦。其他即郡国守相连车骑,富商贾人珍宝填溢于里门外,不能博先生一赫蹏。而先生所最慎者藩邸,其所绝不肯还往者中贵人,曰:“此国家法也。” 前是,周王以古鼎古镜,徽王以金宝缻、他珍货直数百镒贽,使者曰:“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盍为一启封?”先生逊谢曰:“王赐也,启之而后辞,不恭。”竟弗启。
注:①沮洳(jù rù):低湿。②堪舆:风水。③赫蹏(tí):原指西汉末年流行的一种小幅薄纸,这里比喻片纸只字。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幸晚成,无害也 害:妨害,妨碍
B.以文贽庄郎中昶   贽:掌握
C.可二年,修国史   可:大约
D.而先生辞病亟,卧不起 亟:多次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夜:古代民间将一夜分成五个时段,称为五更,《颜氏家训》将五更对应称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丙夜一般指三更时分。
B.当第:指应当能考中科举。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功名。“及第”指科举考中,“落第”“不第”指科举没考中。
C.庶人:指无官爵的平民,古代对于平民的称谓有很多,如“布衣”“黎民”“黥首”等。文中宁王因为叛乱被废为庶人,所以称“宁庶人”。
D.中贵人:指为帝王宠信的内廷宦官。明代法律规定藩王、宦官不得与外臣交通,所以文中文先生严格自律,不与藩王、宦官交往。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
(2)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盍为一启封?
【小题4】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徵明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4

   游龙鸣山记

陶 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戒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既久,风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快,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白云深处”。于是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姜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知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略,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之后,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方为计,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略有改动)

(简注)
①章:通橦(chuáng),大木树。②褰(qi)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阅读指要)
本文写作者与“耆英少俊”同游龙鸣山的情景。作者游览了龙鸣山胜景,又与同游者谈笑赋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浴沂风雩”那样的快乐。文章语言凝练而优美,描绘细腻,读之有身历其境之感。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时春既久(______)  (2)鼓吹前(______)
(3)不宜田,仅可为路(______)  (4)轻岚暖霭,微袭襟帽(______)
(5)山外崇峰复嶂,无穷极(______)(6)寺长老出迎客,坐后堂(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鼓吹B.绵亘
C.夹路D.其有“甘露室”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
①春霁既久,负日暄丽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④其北有“甘露室”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段中“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等语,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的美景,又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浴沂风雩”那样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世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势斗峻,褰裳。援萝,履苍莽中。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各题。

吊岳王墓 高启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注)①两宫:指被金所俘的徽宗、钦宗二帝。②汉成帝时,朱云进谏攻击丞相张禹为佞臣,帝怒,欲斩之,他死抱殿槛,结果殿槛被折断。③汉高祖忘恩负义诬陷谋杀忠臣韩信。④栖霞岭:在杭州西湖滨,岳坟所在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的第一句是全诗中唯一描写岳飞墓的一句,写墓边大树的树枝随风摇曳,纷纷奋然指向南方。尽管只此一句,却极为传神。
B.颔联的前一句写投降者的卖国苟安,后一句写抗敌者始终以恢复为己任,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
C.尾联的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伤之情,眼前的茫茫白露,凄迷清冷的意境更增加了此诗悲哀感伤的色彩。
D.本诗是诗人凭吊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一首怀古诗,是诗人亲临栖霞岭岳飞墓,有感而作,气韵雄壮,情文相生。
E.本诗运用了比拟、用典等手法。诗人写岳飞被害,运用了正直敢谏的朱云和被诬陷灭族的韩信这两个典故。
【小题2】诗中多处运用典故,这对诗人抒发情感有何作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