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释)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此诗乃此时所作。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点“夜坐”。“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
C.颔联化用诗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
赋得蓉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
B.“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出一个细雨笼罩的朦胧浪漫场面。 |
C.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
D.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
【小题2】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技巧。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江流上。 |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
谒文山祠(1)
[明]边贡(2)
丞相英灵魂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3),不遣南枝向北朝。
(1)文天祥号文山,官至右丞相,南宋末率军抗元,兵败被执,终死不屈。(2)边贡:字廷实,明代诗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遵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创作原则。(3)西湖树:杭州西湖岳飞墓边的树。【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绛帷”句:丞相祠内帷幔被寒风刮起,灯火飘摇,景中含情。 |
B.“乾坤”句:时局动荡风雨飘摇,作者深感自己全无容身之所。 |
C.“精卫”句:含蓄写出了文天祥虽抗元失败却矢志不渝的品格。 |
D.全诗情感深挚,悲慨苍凉之中不失开阔与雄浑,颇具唐诗气象 |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
B.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春晚》) |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
九曲棹歌(其二)
朱熹[宋]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①。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注]①一曲溪之北见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宴会之前虹桥架空,宴会之后,虹桥飞断。【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为“九曲棹歌”,诗歌首句为“一曲”,故中推知此溪共九处曲折,本诗为第一曲,作者从此处上船。 |
B.“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溪流,“蘸”是浸的意思。不说倒映水中,而说幔亭峰浸水中,正表现山水融合之美。 |
C.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典故的手法,如“虹桥”就是用典。 |
D.“锁翠烟”写出了诗人眼中见皆是山岩,看不见绿色,因为浓郁的翠绿之色被封锁在群山之中,这是九曲溪之奇特之处。 |
泊杨子岸
鲍溶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小题1】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维扬,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
B.颔联的“藏”字意蕴丰富:雨既停止,天已放晴,若去寻找雨的踪迹,只能从树叶树枝挂着的水珠上见出分晓,这就是所谓“初霁雨”了。 |
C.颈联,描写津渡的夜景,入夜之后江山渔火闪烁,诗人看到近岸桥下停泊的船只十分密集。 |
D.尾联的“客衣”点明游子身份,“薄”写出生活的困窘;“客衣”“薄”、“寒气”“饶”形成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 |
石苍舒醉墨堂
宋 苏轼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注释:石苍舒:字才美,京兆(即长安)人,善草隶书。人称“草圣三昧”。【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调侃戏谑的语气,称誉石氏草书的神妙,点明了以“醉墨”来命名的用意。 |
B.石苍舒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看似批评,实是夸奖。 |
C.诗人认为自己的书法都是凭借想象力创造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章法,一点一画随手写来,也懒得去仔细推敲琢磨。 |
D.最后两句,反问石氏为何对他的书法如此偏爱,表面上有自负书法之意,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否定。 |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
昧旦出新亭渚①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②,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③,终朝意殊悉。
(注)①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 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②术:道路。③游衍:恣意游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意在强调诗人忙于赶路的急切心情。 |
B.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
C.五、六两句,景物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
D.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宋]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此诗是黄庭坚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两句中“吐”表明黄斌老创作动机非凡,故画出的竹气势峥嵘,不同凡响。 |
B.第三、四句把竹子比作“偃蹇”之卧龙,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 |
C.第五、六句描述黄斌老在晴明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
D.第七、八句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突出黄斌老画技高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