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苍舒醉墨堂

宋 苏轼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注释:石苍舒:字才美,京兆(即长安)人,善草隶书。人称“草圣三昧”。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调侃戏谑的语气,称誉石氏草书的神妙,点明了以“醉墨”来命名的用意。
B.石苍舒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看似批评,实是夸奖。
C.诗人认为自己的书法都是凭借想象力创造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章法,一点一画随手写来,也懒得去仔细推敲琢磨。
D.最后两句,反问石氏为何对他的书法如此偏爱,表面上有自负书法之意,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否定。
【小题2】诗人对书法技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请根据诗的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04 08:07: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到、往)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交接)
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D.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到则披草而坐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举匏樽以相属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同属贬地山水游记,仕途的失意使他们转而把自然作为精神痛苦的避风港,以此抚慰失意的心灵,文中有关山水描写都包含着他们深刻的心灵感悟和生命体验。
B.甲文突出西山的“特立”,作者从中感悟到超尘拔俗、与天地精神相通的人格精神;乙文作者由水月悟道,在“变”与“不变”的思考中获得心灵的突围。
C.两文描写山水的方式不同。甲文刻意地寻山访水,再现一个失意、幽独又傲岸孤介的狷者形象;乙文随时随地欣赏身边普通的山水,再现一个乐天安命无往不适的智者形象。
D.甲文描写西山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先用游他山来烘托,再用登山艰险和从山顶四望景象来烘托;乙文则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水月,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小题5】用“/”给下面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小题。
纵笔三首①
苏 轼
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祭灶,只鸡斗酒定腾吾。
(注)①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
【小题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首首句写诗人处境寂寞,已成衰病老翁;次句以风吹“萧散”的白须申述衰老。
B.第一首从寂寞写到热闹,第二首则从热闹写到寂寞,都运用了借事抒情和细节描写。
C.第二首写因州里出现戴乌角巾的官员,父老争相观看,而诗人自己独处寂寞,在斜阳中数路人。
D.第三首先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儋州米贵,诗人半月只得饮酒度日,看似夸张,却是写实之笔。
E. 第三首“只鸡斗酒”用曹操祭桥玄之典写东邻必然会以祭品相饷,从一件具体小事侧面反映他与儋州人民感情的深厚。
【小题2】组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超旷闲逸”的心境,请结合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