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学舍记

(宋)曾巩

予幼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

而是时,家事亦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①,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②,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貙(chū)虺(huǐ):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虺是毒蛇。②筥(jǔ):圆形的竹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锐意欲与之 比肩,齐等
B. 而是时,家事亦出 增益,加多
C. 东方则江舟漕河之渠   横渡,渡过
D. 属人外亲之  询问,提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予幼从先生受书   于其身也,耻师焉
B. 太夫人志 及其之既倦
C. 足予之所好慕     其无礼于晋
D. 予之拙  以为莫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幼时“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不懂得念书的好处,而一旦觉悟,便下决心与古今文章大家并驾齐驱。
B. 曾巩经历的风险、祸患等种种不幸,并没有挫伤他好学的进取心,他说:“只要有空闲时间,我便拿起书本学习。”并为自己一时还不能“专心尽思”“琢雕文章”来表达内心难以言传的情感而叹息。
C. 曾巩呆在“卑巷穷庐”,穿“冗衣”吃“砻饭,芑苋之羹”,虽穷困窘迫却泰然处之,是因为这可以使其“遂其志而有待”,这犹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境界,体现了曾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高尚节操。
D. 曾巩一一叙述自己从小到大,进退去就的情形,以及喜好倾慕文章大家之心,写成了《学舍记》,对我们今天仍有学习借鉴之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4 04:2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B.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C.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D.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学:宋崇宁年间在各路设置提举学事司,掌管州县学政,简称提学。
B.六经: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经书。
C.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声名大显是因为他为被大火围困烧死许多人的盐船写了《哀盐船文》一文 ,而得到编修杭世骏的点评。
B.先生学识上被人重视,每次考试,都要单独为他列一张榜文,名字排在其他生员前面,当时连担任侍郎的谢墉都曾在他面前败北。
C.先生在治学方面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没有沿袭唐宋名家如欧、曾、王、苏等文学流派,而是取则于古,因而自成一家。
D.题目中“行状”,也谓之 “事略”。是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香。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糖,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牖而居,久之,能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洞然:明亮的样子
B.庭中始为篱,为墙 已:已经
C.妪谓余曰 每:经常
D.余牖而居     扃:关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比去,手阖门 久之,能足音辨人
B.然余居此 家有老妪,尝居
C.先姚抚甚厚 顷,持一象笏至
D.客逾庖宴 汝姊在吾怀,呱呱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祖母关心孙子的一组是(   )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①③⑤D.③④⑤
【小题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具体地写了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雨而又阴暗的情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觉得他的小小书斋十分可爱。
B.“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由喜而悲,内容转为怀旧。
C.第二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姐姐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用手指敲门间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