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项王瞋目而叱之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而心识其所以然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官知止而神欲行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小题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呜呼”起笔,提出中心论点,并以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为例,引发对历史的追问和感慨,奠定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以晋王三矢的传说,叙述了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与首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C.第三段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D.这篇史论观点明确,用平实的语言进行叙事说理,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证,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小题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8 08:0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弘,滑州匡城人。少孤,依其舅刘玄佐。举明经不中,从外家学骑射。由诸曹试大理评事,为宋州南城将。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谣检校工部尚书,充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先是,曲环死,吴少诚与全谅谋袭陈、许,使数辈仍在馆。弘始得帅,欲以忠自表于众,即驱出少诚使斩之,选卒三千,会诸军击少诚,败之。弘察军中素恣横者刘锷等三百人,一日,数其罪斩之牙门,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自是讫弘去,无一敢肆者。李师古屯曾州,以谋郑、滑,或告:“师古治道矣,兵且至,请备之。”弘曰:“师来不除道也。”师古情得,乃引去。累授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以官与太原王锷等,诒书宰相,耻为锷下。宪宗方用兵淮西,藉其重,更授检校司徒,班锷上。

严绶以王师败,乃拜弘淮西诸军行营都统,使扞两河,而令李光颜、乌重胤击贼。弘不亲屯,遣子公武领兵三千属光颜。然阴为逗挠计,以危国邀功者,每诸将告捷,辄累日不怡。吴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帝崩,摄冢宰。俄为河中节度使。以病请还,复拜司徒、中书令。卒,年,五十八,赠太尉,曰隐。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B.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C.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D.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本是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此指与进士科并列的唐朝科举考试科目。
B.“两河”所指地区各朝代不相同,文中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河南、河北二道。
C.“出”指委派京官担任地方官,它与降职调往边远地方的“迁谪”含义不同。
D.“谥”指对逝去帝王、大臣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古代平民百姓死后也可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弘年少孤苦,锐意进取。父母双亡之后他依附舅舅刘玄佐生活;早年从文无果就矢志武学,通过自我奋斗再加上提携,仕途青云直上。
B.韩弘遇事果敢,忠于朝廷。他继任宣武军统帅后,不与朝廷叛逆为伍,立即斩杀吴少诚使者;向朝廷和部众表明忠心,出兵讨伐吴少诚。
C.韩弘治军有方,很有见解。察知军中刘锷等人一向骄横放恣,他严惩不贷,立威军营;当听说李师古修路来犯时,他料定李军不走此道。
D.韩弘养敌自重,顺时善变。严绶讨伐吴元济时,他派儿子领兵隶属李光颜,却暗中设计阻挠行动;李师道被杀,他便自请入朝留在京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其罪斩之牙门,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
(2)弘以官与太原王锷等,诒书宰相,耻为锷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宁,卫州人。世儒家,而独喜纵横事,因落魄,客剑南。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及武为剑南节度使,过州,心欲与俱西,而利非所属,使宁自为计。宁曰:“节度使张献诚见疑,难辄去。然献诚嗜利,若厚赂之,宁可以从大夫矣。”武以奇锦珍贝求宁,献诚果喜,令自移疾去。武遂奏为汉州刺史。吐蕃引杂羌破柘、静等州,有诏收复。于是武遣宁将而西,既薄贼城,城皆累石,不得攻,惟东南不合者丈许,谍知之,乃为地道,再宿而拔,拓地数百里。

永泰元年,武卒。宁与其军请大将王崇俊为节度使,奏至,而朝廷既用郭英乂矣。英乂恨之,始署事即诬杀崇俊,又遣使召宁。宁托拒吐蕃,不还。英乂怒,因出兵,会天大雪,马多冻死,士心离。宁闻英乂损裁将卒,下皆恨怒,又毁玄宗冶金像,乃令军中曰:“英乂反,辄居先帝旧宫。”乃进薄成都。英乂阵城西,与宁战,不胜,走灵池。

大历三年来朝。朱泚乱,帝出居奉天,宁后数日至,帝喜甚。宁谓所亲曰:“上聪明,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杞闻之,思构宁于帝。王翃与宁有隙,杞微闻,与谋。时朔方掌书记康湛为厔尉,翃逼湛诈作宁遗泚书献之,杞遂奏:“宁初无效顺心,向闻与贼盟,今果得所与贼书,反状明甚。”因俯伏歔欷曰:“臣备位宰相,危不能持,颠不能扶,罪当死。”帝命左右扶起之,乃召宁至朝堂,云使宣慰江淮。俄而中人引宁幕后,使二力士縊杀之,年六十一。

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

(选自《新唐书·崔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
B.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
C.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
D.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疾,也称移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这里指崔宁调动官职。
B.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和唐朝联系密切,有交流,也有争端。
C.玄宗,这里指唐玄宗李隆基。“玄宗”是谥号,除谥号外古代皇帝还可以称庙号或年号。
D.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总揽政务官员的通称或俗称,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宁出身儒家而喜纵横,初入仕途即有名声。宝应初年,蜀地动乱,严武奏请让他担任利州刺史,崔宁赴任,山贼闻风而逃。
B.崔宁任职汉州刺史,展现优异才能。崔宁奉命率军收复失地,靠近敌城后,堆叠石块作为战备,又用挖地道进攻的战法获得胜利。
C.崔宁富有谋略,在与郭英乂的斗争中获胜。王崇俊被杀后,崔宁识破了郭英乂的图谋,拒不奉命赴召;后抓住有利时机,以平叛之名攻打郭英乂。
D.崔宁遭人陷害,含冤被杀。朱泚作乱,王翃逼迫康湛伪造崔宁给朱泚的信件,卢杞据此上奏皇帝崔宁谋反,又假装自责博得皇帝信任,崔宁被缢死。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节度使张献诚见疑,难辄去。然献诚嗜利,若厚赂之,宁可以从大夫矣。
(2)杞闻之,思构宁于帝。王翃与宁有隙,杞微闻,与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琪,字台秀,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太尉,谥曰忠懿。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寀子敬方,文宗朝,诚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琪因上疏曰:

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以太子太傅致仕。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节选自《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B.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C.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D. 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赠,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加封官爵称号。《清史稿·岳起传》:“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
B. 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文中含义为“任命官职”。
C. 同光,与文中“天复”都是用以纪年的年号,古代帝王“改元称帝”,都有独立的年号。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与《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乞骸骨”之义略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琪簪缨世胄,算得上几世之泽。先祖中有多人曾担任不同朝代的显要官职,有的忠烈垂范,有的功勋卓著。
B. 李琪博学多才,堪称文坛俊杰。他十三岁就因辞赋为晋公所知,在晋公偷偷测试他时,以文思才学令其大为称赞。
C. 李琪辞无所假,可谓远近知名。李谿忧虑当时文人辞赋不能及时体现主题,赞赏李琪文章典雅,李琪因此更加闻名。
D. 李琪擅长政论,仕途却最终受挫。庄宗欣赏他的奏书言策,任命其为国计使,后又直升辅相,不久因祸起萧墙而停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
(2)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