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昌言北使引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届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去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终夜有声,从者恒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鸣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太人,则蔬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选自《嘉祐集》)

(简注)①这是苏洵为石昌言出使契丹写的赠序。引,即“序”,因洵父名序,为避讳改“序”为“引”。②狎(xiá):亲近③守官:官有职守,守官即做官。④摧折:改变过去的习惯。⑤两制:不传外朝的内制和宣布于外朝的外制。制:皇帝诏令。⑥大旆(pèi):大旗。⑦送车:送行的车。⑧富公:富弼,北宋著名宰相,曾出使契丹。④心掉:惴惴不安。⑩奉春君:西汉初娄敬,刘邦曾派他出使匈奴。
(阅读指要)

石昌言,眉山人,苏洵同乡,曾任刑部员外郎、知制诰等官,嘉祐元年(1056)八月,奉命出使契丹,庆祝契丹国母生辰。那时,北方契丹兵力强,是宋朝的大患。宋朝采取委曲求全的政策,常常派使臣往契丹,出使成为重要而困难的任务。苏洵为鼓励昌言勇敢前往,胜利完成任务,写了这篇赠言送他。文章感情深挚,道理正大,文笔简练。写年轻时与昌言交往,写契丹威吓北宋使者,从琐细处着笔,很有特色。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吾数岁,未学也(_________)  (2)虽不言,察其意,甚(_________)
(3)剑槊相,终夜有声(_________) (4)中国之人不也(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察”与“虽不言,察其意”中“察”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恐汝不吾衷B.微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C.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情D.今则可以知古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2)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庭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弼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识透敌虏手段,要以藐视夷狄的气概,去完成使命。
【小题6】作者把富弼的随从彭任的话及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作为赠言,其用意是?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杂说

欧阳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__  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日“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视天与月星度 行:运行
B.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   抑:抑制
C.其精气不于物   夺:改变
D.其动而不 劳:疲倦
【小题2】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故B.亦C.以D.然
【小题3】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这里“精气”的含义。
【小题4】请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
【小题5】本文虽是论说文,但和《赤壁赋》一样都是由景物描写引发议论,揭示人生哲理的。细读第一段,说说此处景物描写有何特色,在文中有何作用?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题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赵宏序
曾 巩
荆民与蛮合为寇,潭旁数州被其害。天子、宰相以潭重镇,守臣不胜任,为改用人。又不胜,复改之。守至,上书乞益兵。诏与抚兵三百,殿直天水赵君希道实护以往。
希道雅与予接,间过予道潭之事。予曰:潭山川甲兵如何,食几何,贼众寡强弱如何,予不能知。能知书耳,书之载,若潭事多矣。或合数道之兵以数万,绝山谷而进,其势非不众且健也,然而卒歼焉者多矣。或单车独行,然而以克者相焉。顾其义信如何耳。致吾义信,虽单车独行,寇可以为无事,龚遂、张纲、祝良之类是也。义信不足以致之,虽合数道之兵以数万,卒歼焉,适重寇耳,况致平邪?阳旻、裴行立之类是也。则兵不能致平,致平者,在太守身也明矣。前之守者果能此,天子、宰相乌用之?必易之,为前之守者不能此也。今往者复曰“乞益兵”,何其与书之云者异邪?
予忧潭民之重困也,寇之益张也。往时潭吏与旁近郡蕲力胜贼者,暴骸者、戮降者有之。今之往者将特不为是而已邪?抑犹不免乎为是也?天子、宰相之之意其然邪?潭守近侍臣,使抚觇潭者,郎吏、御史、博士相望。为我其贤者曰:今之言古书往往曰迂,然书之事乃已试者也。事已试而施诸治,与时人之自用,孰为得失耶?愚言倘可以乎?潭之患今虽细,然大中、咸通之间,南方之忧常剧矣,夫岂阶于大哉?为近臣、郎吏、御史、博士者,独得而不思也?希道固喜事者,因其行,遂次第其语以送之。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以克者相焉 踵:跟随
B.天子、宰相乌用之  易:轻视
C.天子、宰相之之意其然邪 任:任命
D.为我其贤者曰 谂:规劝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州及周边几个州县发生寇乱,百姓遭受危害,天子、宰相同意了潭州太守的请求,增派三百兵力前往平定叛乱。
B.赵希道曾经与作者谈过潭州的事情,两人对潭州山川、军队、粮食情况以及贼人的多少、势力的强弱都不了解。
C.潭州是荆湖南路的重镇,皇帝多次派郎吏、御史、博士等安抚观察潭州,这次又派赵希道护送军队前往。
D.本文的作者认为潭州的寇乱虽然微小但不容忽视,他希望近臣、郎吏、御史等能够好好思考此事,用恰当的方法解决。
【小题3】(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绝山谷而进,其势非不众且健也,然而卒歼焉者多矣。
(2)事已试而施诸治,与时人之自用,孰为得失耶?
【小题4】(小题4)作者是否认同太守“上书乞益兵”的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隋 论
苏 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尽,而独死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原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弊安在哉 果:究竟,到底
B.韩、魏压其 冲:要塞
C.寸尺取 攘:通“壤”,土壤
D.谋臣旧将,诛灭尽 略:全,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燕、赵伺其北,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崔嵬
B.绝天下之望     愿十五城请易璧
C.是以陈胜、项籍民之不服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独死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   )
①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②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③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④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⑤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⑥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战,而秦国却凭借崤山或华山以西不过千里之地夺得了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取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全死在杨素手中,以致隋朝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从容和缓,实行的政策宽松。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2)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天子推恩,褒其三世。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而庇赖其子孙矣。”乃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修:欧阳修自称。②太夫人:欧阳修的母亲郑氏。③皇考崇公:指欧阳修去世的父亲。欧阳修的父亲被追封为崇国公。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力于衣食,以以教 长:抚养。
B.不及吾姑 事:侍奉。
C.此死也   狱:案件。
D.虽不克有于其 躬:鞠躬。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毋以是为我累     不要因此(家贫)就为我积累钱财
B.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但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
C.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
D.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   做善事没有不得好报的,时间或迟或早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B.文章中连续转述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
C.文章中欧阳修写自己牢记先父及太夫人的教诲,后来获得了天子推恩的家族荣耀。
D.文章结尾欧阳修认为大力彰显先辈们的美好品德,将会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善报。
【小题5】欧阳修的父亲在为人处事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根据文意概括并作简要说明。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伊尹论①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④夫太甲之废②,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有删节)
(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②太甲: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乃、故B.故、而C.则、乃D.而、则
【小题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树立高尚节操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B.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C.树立高尚节操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D.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小题3】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东坡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人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甚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敛。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会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小题1】解释加点字词
(1)冠,学通经史( ) (2)卒城以闻(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小题3】与“吾谁与守”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
B.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渺渺兮予怀(《前赤壁赋》)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小题4】请用“/”的符号给下列句子断句。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把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自孔子之死后,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 子 厚 名 与 韩 并 子 厚 非 韩 比也 然 其 文 卒 配 韩 以 传 亦 豪 杰 可 畏 者 也 韩 子 尝 语 人 文 矣 曰 云 云 子 厚 亦曰 云 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
(节选自王安石《上人书》)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小题2】王安石,字________,号________,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韩子和子厚态度的异同。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C.而人亦罕能过也 过:指责、批评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强记”和“勇于敢为”的一组是(   )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
D.①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②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小题3】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的士人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可见尹师鲁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但对于其才能和品节,人们却未必能完全了解。
B.尹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多年,仕途并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中原因既有因言获罪,也有“遭父丧”,还有小人诬陷。
C.尹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后来潞州百姓还很怀念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D.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喜欢谈论军事,曾著文阐述了作战、防守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赵元昊反叛时,他被大将葛怀敏举荐为经略判官。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2)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3)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子仪
子仪有功高不赏之惧,中贵人害其功,遂使盗于华州掘公之先人坟墓。公裨将李怀光等怒,欲求物捕其党。及公入奏,对扬之日,但号泣自罪。因奏曰:“臣领师徒,出外征伐,动经岁年,害人之兄杀人之父多矣。其有节夫义士,刃臣于腹中者众。今构隳辱,宜当其辜。但臣为国之心,虽死无悔。”由是中外翕然莫测。
公子弘广常于亲仁里大启其第。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子簪缨之士,出入不问。他日,子弟焦列启谏。公三不应。于是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已成,而不自崇重,以贵以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也。”公笑而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官马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诸子皆伏。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卒,诸蕃犯京畿。子仪统众御之。至泾阳,而虏已合。子仪率甲士二千出入。虏见而问曰:“此何人也?”报曰:“郭令公。”回纥曰:“令公在乎?怀恩谓吾,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殂谢,中国无主,故某来。今令公在,天可汗在乎?”子仪报曰:“皇帝万寿无疆。”回纥皆曰:“怀恩欺我。”子仪使谕之。回纥曰:“令公若在,安得见之?”子仪出。诸将皆曰:“戎狄不可信也,请无往。”子仪曰:“虏有数十倍之众,今力不敌,奈何?但至诚感神,况虏乎?”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从,子仪曰:“此适足为害也。”乃传呼曰:“令公来。”初疑,皆持兵注目以待之。子仪乃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曰:“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回纥皆舍兵降马曰:“是吾父也。”
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等,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选自《太平广记·器量》,有删节)
[注]①对扬:指臣下向君上进言。②仆固怀恩:唐朝将领,后叛变。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构隳辱 构:蒙受
B.其有贪功害能徒    害:残害
C.免胄劳之曰 胄:战盔
D.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等 罹:遭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有节夫义士,刃臣于腹中者众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B.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秦晋崤之战》)
C.初疑,皆持兵注目以待之   上分别文法,汤等数奏决谳以幸(《史记·汲黯传》)
D.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
⑵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
【小题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见郭子仪器量之大?请加以概括。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