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先主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诸将,羽、飞并挟刀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自后乃尊事先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主不
(2)明日大诸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超入顾坐席
【小题3】关羽“请杀之”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对本材料中人物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先主宽厚仁爱
B.张飞求贤若渴
C.关羽简单粗暴
D.马超知错就改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墙往往而是 是:这样
B.凡再变矣   再:两次
C.乳二世     乳:用乳汁喂养
D.大母过余曰 过:经过
【小题2】下面对选文画线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爨,炊也, 本意为烧火做饭。异爨,各自起灶做饭,借指分家。
B.先,在文中是对死者的尊称。先大母即去世的母亲,先妣即去世的祖母。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古代指男孩子15岁左右。
D.“象笏”,象牙手板。在明代象笏为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所持,用以指画或记事。
【小题3】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离析和破落,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B.本段文字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的深切怀念。
C.本段文字通过对语言、动作的刻画来追忆母亲和祖母,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平凡场景,用平实、朴素和淡雅的笔触,以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宗时,以孔镛为田州知府。莅任才三日,郡兵尽已调发,峒獠仓卒犯城,众议闭门守,镛曰:“孤城空虚,能支几日?只应谕以朝廷恩威,庶自解耳。”众皆难之,谓“孔太守书生迂谈也”。镛曰:“然则束手受毙耶?”众曰:“即尔,谁当往?”镛曰:“此吾城,吾当独行。”众犹谏阻,镛即命骑,令开门去。众请以士兵从,镛却之
贼望见门启,以为出战,视之,一官人乘马出,二夫控络而已。门随闭。贼遮马问故,镛曰:“我新太守也,尔导我至寨,有所言。”贼叵测,姑导以行,远入林菁间。顾从夫,已逸其一。既达贼地,一亦逝矣。贼控马入山林,夹路人裸加于树者累累,呼镛求救。镛问人,乃庠生赴郡,为贼邀去,不从,贼将杀之。镛不顾,径入洞,贼露刃出迎,镛下马,立其庐中,顾贼曰:“我乃尔父母官,可以坐来,尔等来参见。”贼取榻置中,镛坐,呼众前,众不觉相顾而进。渠酋问镛为谁,曰:“孔太守也。”贼曰:“岂圣人儿孙邪?”镛曰:“然。”贼皆罗拜,镛曰:“我固知若贼本良民,迫于馁,聚此苟图救死。前官不谅,动以兵加,欲剿绝汝。我今奉朝命作汝父母官,视汝犹子孙,何忍杀害?若信能从我,当宥汝罪,可送我还府,我以谷帛赍汝,勿复出掠;若不从,可杀我,后有官军来问罪,汝当之矣。”众错愕曰:“诚如公言,公诚能相恤,请终公任,不复扰犯。”镛曰:“我一语已定,何必多疑。”众复拜,镛曰:“我馁矣,可具食。”众杀牛马,为麦饭以进,镛饱啖之,贼皆惊服。日暮,镛曰:“吾不及入城,可即此宿。”贼设床褥,镛徐寝。明日复进食,镛曰:“吾今归矣,尔等能从往取粟帛乎?”贼曰:“然。”控马送出林间,贼数十骑从。镛顾曰:“此秀才好人,汝既效顺,可释之,与我同返。”贼即解缚,还其巾裾,诸生竞奔去。
镛薄暮及城,城中吏登城见之,惊曰:“必太守畏而从贼,导之陷城耳。”争问故,镛言:“第开门,我有处分。”镛笑语贼:“尔且止,吾当自入,出犒汝。”贼少却。镛入,复闭门。镛命取谷帛从城上投与之,贼谢而去,终不复出。
(取材于冯梦龙《智囊》)
注释:①峒獠:指境内少数民族。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剿绝汝 绝:灭绝
B.当宥汝罪 宥:赦免
C.我以谷帛赍汝    赍:送给
D.镛薄暮及城 薄:轻微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庠生赴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为贼邀去 吾属今为之虏矣
C.立其庐中 吾其还也
D.贼谢而去    觉今是而昨非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应谕以朝廷恩威,庶自解耳
只有明白了朝廷的威严,才能解除危机
B.众请以士兵从,镛却之
众人请求孔镛带士兵随行,孔镛拒绝了他们
C.请终公任,不复扰犯
在孔公您任职期间,不再侵扰
D.吾不及入城,可即此宿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既达贼地,一亦逝矣。
②必太守畏而从贼,导之陷城耳。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镛任田州知府很短时间内,辖区就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事件。
B.贼人听说孔镛是孔圣人后代,就叩拜孔镛,可看出孔子影响之大。
C.山林里被绑的书生向孔镛求救,孔镛因自身难保,最终也没救他。
D.孔镛回城之后,按照约定给了贼人粮食和布帛,贼人便不再侵扰。
【小题6】孔镛与贼人谈判取得成功, 冯梦龙这样评价孔镛:“孔太守虽借祖荫,然语言步骤,全不犯凶锋。”意思是孔太守虽借祖先威名震慑贼人,但他言行举止丝毫不冒犯对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冯梦龙这样评价孔镛的依据。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 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 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 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是
A.不敢复有治 株连,牵连
B.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C.而又有剪发门 塞,闭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领头人
【小题2】下列与“人皆得以隶使之”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五人生于编伍
B.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
C.佯狂不知所
D.由是观,则今之高爵显位
【小题3】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A.素不闻诗书之训。   译文: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
B.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C.忠义暴于朝廷。   译文:忠义之举在朝廷上暴发。
D.斯固百世之遇也。   译文: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小题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反衬了五烈士品质的崇高与行为的光明磊落。
B.“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鲜明揭示出当时政治的黑暗与形势的恐怖。
C.这两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五人抗击阉党的政治影响和重大意义。
D.作者叙议结合,层层对比;巧妙设喻,说理形象。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拙效传
(明)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   过:经过
B.一日至比舍,犬逐之 比:邻近
C.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     坐:因为
D.主者谅其无他 谅:原谅
【小题2】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   而四拙以无过
B.其狡狯者,相继逐去 唯恐其失所也
C.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     戚尝刈薪,跪而缚之
D.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 与诸门隶嬉游半载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B.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C.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D.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小题4】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①冬仆迷路   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饼   ⑤戚仆缚薪   ⑥奎仆市帽
A.③⑤B.②⑥C.①②④D.①⑤⑥
【小题5】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小题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
(2)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冕者,诸暨人也。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入学舍  偷偷地
B.辄默记    就
C.恬若不见  神色安然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奇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冕者  客有吹洞箫者
B.忘其牛  其皆出于此乎
C.曷不听其所为  君之所知也
D.录为弟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若均定中原,地税、商税及盐、酒、铁冶、山泽之税,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式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防等,皆宽厚长者,参佐皆省部旧人为之。辛卯秋帝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金帛。帝大喜,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如此。”即日拜中书令。旧制,凡攻城对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皆屠之。汴梁将下,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于外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复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乃诏罪至究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楚材又请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置编修所于燕、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帝议裂州县,赐亲王功臣。楚材曰:“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与之。”帝曰:“已许之奈何?”楚材曰:“若朝廷置吏,收其贡赋,岁终颁之,使毋擅科征,可也。”帝然其计,遂定天下赋税。朝议以为太轻,楚材曰:“作法于凉,其弊犹贪,后将有以利进者,则今已重矣。”丁酉,楚材奏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武,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
(节选自李贽《藏书》)
①储特:储备、积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B.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C.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D.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间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元日时行政区域名。宋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元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地区”。与现在“道路”的“路”意义不同。
B.林庙,指孔林、孔庙。孔林,指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园。孔庙,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付以林庙地”即给予他孔林、孔庙的用地。
C.文治,指以文教礼乐治民,常与“武功”连用,指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常用于描述古代君主在统治国家时的表现。
D.“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中“作法”即制定赋税,“凉”即“重”。这句话指出,制定很重的赋税以后,还会出现贪污的弊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耶律楚材勤于政事。他白始至终侍奉在元太祖身边,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他曾建议让忠厚的汉族读书人担任正副征收课税使,结果国用充足。
B.耶律楚材关爱百姓。当汴梁将被屠城时,楚材这样说服元世祖:有地无民,要土地无任何用处;如果杀尽聚集于此的巧匠、富家,最终一无所获。
C.耶律楚材有治国才能。楚材请求寻找孔子后裔,并使之世袭衍圣公,尊崇儒术;反对太祖分割州县赏赐给亲王功臣的做法,并亲自制定了赋税制度。
D.耶律楚材重视读书人。楚材奏命刘中到各郡主持考试,下令被俘为奴的读书人也可参加,主人不得藏匿、阻止,脱颖而出的读书人达四千三十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诏罪至完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
②若朝廷置吏,收其贡赋,岁终颁之,使毋擅科征,可也。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节选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小题1】从甲、乙文的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崔莺莺?
【小题2】甲乙选文在写景上有何异同?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小题1】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外”是角色名,这里是外来的简称,扮演老年男子。
B.“净”是角色名,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俗称“花脸”。
C.“科”是戏曲中角色敲打乐器时的动作,又称为“介”。
D.“旦”是角色名,扮演妇女。
【小题2】【滚绣球】是( )
A.词牌B.宫调C.曲目D.曲牌
【小题3】下面是对【滚绣球】这支曲子的分析,最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表现方法和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
A.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申冤报仇的心理。
C.运用了对偶、排比、借喻等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天地神权的否定。
D.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痛之情和对不公平的世道的控诉。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天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古人认为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等。在古代地位较高,分男巫、女巫,司职各异,同属司巫。春秋以后,医道渐从巫术中分出。
B.三代是既是指家庭中曾祖、祖父、父三代人,也可以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在本文中指的是曾祖、祖父、父三代人,特指时间之漫长。
C.学者:广义“学者”:是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狭义“学者”:是指追求学问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的人。
D.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