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聂文蔚书(节选)
王阳明
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甚浣慰,中间推许太过,盖亦奖掖之盛心,而规砺真切,思欲纳之于贤圣之域,又托诸崇一以致其勤勤恳恳之怀,此非深交笃爱何及是!知感知愧,且惧其无以之也。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娇行以誉。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呜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诅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
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顾其心亦已稍知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嗟乎!今诚欲求豪杰同志之士于天下,非如吾文蔚者,而谁望之乎?如吾文蔚之才与志,诚足以援天下之溺者,今又既知其具之在我,而无假于外求矣,循是而充,若决河注海,孰得而御哉?
临歧执笔,不觉累纸,盖于相知之深,虽已缕缕至此,殊觉有所未能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惧其无以之也 堪:禁得起。
B.世之君子惟务其良知   致:传达,表达。
C.诡辞以阿俗,矫行以誉 干:求,谋求。
D.有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 毁:毁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非深交笃爱何及   是其无礼于晋
B.是非之心,不虑知   人非生知之者
C.天下之人见若是     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D.宁以蕲人知我、信我而已哉   因人力而敝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写收到聂文蔚信时的感受,觉得文蔚对自己赞许过多,但情意真挚,让自己感激而愧疚,生怕自己辜负了心意。
B.良知人人具有,圣人与常人无异,过去和现在一样;良知能让人公正辨别是非,具有共同的好善厌恶之心,有助于国家治理。
C.本文列举孔子生前所遭受的批评、诋毁、侮辱、咒骂等,只为表达对孔子因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体而不为流言所动的景仰之情。
D.作者在信中书写了当时种种非良知的表现,表达了决意像古人一样传达良知的意愿和苦闷,其中也有对聂文蔚的赞许和期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自其一家骨肉乏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2)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7 12:3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游宝石山记

(明)都穆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余)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
A.蚓无爪牙之利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望西山,始指异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戍,是干支纪年法,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年为一周,称为一“甲子”。
B.山之阴,是山的南面;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这两者都与月亮的升落有关。
C.元学士黄晋卿,学士是掌管编纂撰述的官名;晋卿是字,称别人的字带有尊敬的意思。
D.“扬子江”是长江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河段的旧称,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
【小题3】请用“/”为画线文字断句。
予 情 愈 豁 飞 觞 痛 饮 巡 阑 忘 寐 盖 不 知 夜 之 几 何 恍 然 若 置 身 广 寒 清 虚 之 府 乐 可 言 耶 !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教 约

明王守仁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情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往来街衢,步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闲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也;神而明之,则存其人。

(选自《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 得无:是不是。
B.往来街衢,步礼节  趋:小步快走。
C.其仪节,度其容止  审:反复分析、推究。
D.此其大也 略:大的方略、谋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毋躁急,毋荡而嚣 襟三江带五湖
B.习礼之日,免课仿 何为其然也
C.久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人死,曰:“非我也,岁也。”
D.神而明之,则存其人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给他的书院订立的规矩中,明确要求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且强调要常抓不懈,养成习惯。
B.王阳明注重诗教,《教约》第二段一、二句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后三句是对教员和学校提出的要求,思虑十分完备。
C.王阳明对修习礼节要求简明而严格,每日清晨诸生必先参揖,强调久而成习,养成德性。“揖”为相见礼,站立姿态,不需跪拜。
D.王阳明对文化知识教学提出的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熟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暗合心理学规律,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或 作 课 仿 次 复 诵 书 讲 书 次 歌 诗 凡 习 礼 歌 诗 之 数 皆 所 以 常存 童 子 之 心 使 其 乐 习 不 倦 而 无 暇 及 于 邪 僻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
(2)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