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①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伯,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而论序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易·系辞下》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於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释] ①媕婀(ān ē):指依违阿曲,毫无主见。【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非碌碌者 殆:大概,恐怕。 |
B.世共訾笑之 訾: 讥笑,讥讽。 |
C.予得而论序之 序:序言,文序。 |
D.然存者不能什一 什一:十分之一。 |
A.必以经世为心 秦亦不以城予赵 |
B.耗于无用之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C.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则文不期多而自多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
A.作者在《疣赘录》的文集序中,对雍里先生为官时不依违阿曲,不拘泥于流俗,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 |
B.作者认为文章的关键在于“道”,而“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会依据“道” 自然呈现出“多”与“少”的不同形态。 |
C.作者回顾了自己求学、致仕、创作的过程和经历,表达了对那种仅仅从形式与文字技巧上加以模拟雕饰的文风的否定态度。 |
D.作者的语言简洁凝练,古朴浑厚,以舒缓的语气和生活化的笔调阐发自己的观点,文章写得语浅情深,意蕴悠远,颇具深意。 |
(1)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
(2)录凡若千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
材料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
(《墨子·兼爱》)
【小题1】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孝”,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强调申明孝道并指明其作用的句子 是_____、______。【小题2】简析儒家和墨家论述“孝”的角度的区别。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 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 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归有光《杏花书屋记》)
材料一: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材料二: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注释:“倍”同“背”,乖戾的意思。【小题1】材料二“出辞气”即讲究言辞语调,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宰我、_______ 属于______。
【小题2】指出两则材料的修身要求的不同,并分析上述材料的现实意义。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修禊:举行驱除不祥的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 |
B.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物品,物类 |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怀抱:怀里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因为长句 |
C.及其所之既倦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D.当其欣于所遇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A.本文是一篇记游抒怀之作,开篇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描摹暮春融和 的天气,叙述贤者高雅的活动,意境开阔,感情乐观。 |
B.第一段以描写为主,叙写高雅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流觞咏诗的欢乐,让人在清澈 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中感受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 |
C.第二段以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 之感。先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生活方式的不同,最后总结生命殊途同归。 |
D.首段叙事写景后落在“乐”字上,是为后文述说世事流逝的感慨、转出“痛”字,联系古今事,引出了“悲”字作铺垫。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 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这一段是诗人对琵琶女演奏的具体描写,全段都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
B.诗人连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 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
C.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间关”之声如“莺语花底”般轻 快流利;“幽咽”之声如“泉流冰下”般悲抑哽塞。 |
D.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感受描绘出了一个余音袅袅、余意无 穷的音乐境界。 |
材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请简析上述材料的论证结构和方法。(120字左右)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曱戈兵而走。或百步而后 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
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节俭 |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弱天下之民 |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
A.①谨庠序之教 ②耻学于师 |
B.①树之以桑 ②吾师道也 |
C.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②尊贤而重士 |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黎民不饥不寒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⑥民养生丧死无憾
A.①③⑥ | B.①②④ | C.④⑤⑥ | D.②④⑤ |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 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意在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
C.孟子认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最终目的, 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告诫统治者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 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这才是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
①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①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②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 有思乎?
②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③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③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④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④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⑤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漏:古代计时器。②哕哕: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③眚:日食或月食,引申为灾异。④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且 B.所 C.其 D.也
(2)对第②段贤相待漏时思虑的分析,都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①安泰百姓,并吞四夷 ②消弭战患,开垦荒田
③举荐贤能,贬斥奸佞 ④辞官消灾,严惩罪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下列成语与第③段描述的奸相不吻合的一项是
A.恩将仇报 B.以权谋私 C.党同伐异 D.阿谀逢迎
(4)赏析②③两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5)结合内容,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
请问乡愿狂者之辨。曰:“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坏矣,故不可与人尧、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惟不克念,故阔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其不掩,故心尚未坏而庶可与裁。”(王阳明《传习录》)
【小题1】材料中的“狂者”指的怎样的人?【小题2】上述材料体现了儒家怎样的人生价值观,请综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