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士
苏洵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盗贼下人,夷狄异类,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为怍。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古者,天下之国大而多士大夫者,不过曰齐与秦也。而管夷吾相齐,贤也,而举二盗焉;穆公霸秦,贤也,而举由余①焉。是其能果于是非而不牵于众人之议也,未闻有以用盗贼、夷狄而鄙之者也。今有人非盗贼、非夷狄,而犹不获用,吾不知其何故也。
夫古之用人,无择于势。今也,布衣寒士持方尺之纸,书声病剽窃之文,而至享万钟之禄;卿大夫之子弟饱食于家,一出而驱高车,驾大马,以为民上。若此者,皆非贤也,皆非功也,是今之所以进之之途多于古也。而胥史贱吏独弃而不录使老死于敲榜趋走而贤与功者不获一施吾甚惑也不知胥吏之贤优而养之则儒生武士或所不若。
昔者汉有天下,平津侯、乐安侯辈皆号为儒宗,而卒不能为汉立不世大功。而其卓绝隽伟震耀四海者,乃其贤人之出于吏胥中者耳。夫尹翁归,河东之狱吏也;王尊,涿郡之书佐也。是皆雄隽明博,出之可以为将,而内之可以为相者也,而皆出于吏胥中者,有以也。夫吏胥之人,少而习法律,长而习狱讼,老奸大豪畏惮慑伏,吏之情状、变化、出入无不谙究,因而官之,则豪民猾吏之弊,表里毫末毕见于外,无所逃遁。而又上之人择之以才,遇之以礼,而其志复自知得自奋于公卿,故终不肯自弃于恶以贾罪戾,而败其终身之利。
今之吏胥则不然,始而入之不择也,终而遇之以犬彘也。平民不能自弃为犬彘之行,不肯为吏矣,况士君子而肯俯首为之乎?然欲使之谨饰可用如两汉亦不过择之以才待之以礼恕其小过而弃绝其大恶之不可贳②忍者,而后察其贤有功而爵之、禄之、贵之,勿弃之于冗流之间。则彼有冀于功名,自尊其身,不敢丐夺,而奇才绝智出矣。
夫人固有才智奇绝而不能为章句名数声律之学者,又有不幸而不为者。苟一之以进士、制策,是使奇才绝智有时而穷也。使吏胥之人,得出为长吏,是使一介之才无所逃也。进士、制策网之于上,此又网之于下,而曰天下有遗才者,吾不信也。
(本文有删节)
(注)①由余:人名,西戎大臣。②贳:赦免,宽大。【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 快走 |
B.长而习狱讼 讼案 |
C.故终不肯自弃于恶以贾罪戾 招致 |
D.勿弃之于冗流之间 烦乱 |
A.而卒不能为汉立不世大功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
B.乃其贤人之出于吏胥中者耳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C.况土君子而肯俯首为之乎 其皆出于此乎 |
D.此又网之于下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
A.作者认为,选拔官吏应不拘一格,不问门庭贵贱、身份高下,应重真才实学,对管仲、秦穆公曾经的举荐行为大为赞赏。 |
B.作者将汉代未能立大功的“儒宗”与震耀四海的吏胥对比,又将宋朝对待吏胥的态度与汉代相对比,强调从底层官吏中选拔人才。 |
C.文中指出,宋王朝一些长官未择人以才,导致吏胥待平民如犬彘,平民和士君子都不愿为官吏,这与作者的主张相违背。 |
D.本文笔力雄健,语言明畅,议论锋利,尖锐地指出当朝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不能只知道以声律之学来考量人,否则易埋没人才。 |
而 胥 史 贱 吏 独 弃 而 不 录 使 老 死 于 敲 榜 趋 走 而 贤 与 功 者 不 获一 施 吾 甚 惑 也 不 知 胥 吏 之 贤 优 而 养 之 则 儒 生 武 士 或 所 不 若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其能果于是非而不牵于众人之议也,未闻有以用盗贼、夷狄而鄙之者也。
(2)则彼有冀于功名,自尊其身,不敢丐夺,而奇才绝智出矣。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小题1】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小题2】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
朱碧潭诗序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 栖遁:隐居避世 |
B.以诧家人妇子而已 诧:惊诧 |
C.吏人持教喧问市中 教:告示 |
D.然坐以匹夫交邦君 坐:因为 |
A.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 斧斤以时入山林 |
B.守下与为礼 日与其徒上高山 |
C.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D.焉足以挠其气 且焉置土石明里 |
A.诗人朱碧潭年少时随父亲出游,引发了他的诗兴,他常酒后写诗自娱。但起初他并没有诗名,因为人们认为他的诗写得很容易,不把他的诗当回事。 |
B.家人也讥讽朱碧潭的诗只是白白涂污了墙壁而已,又不能当粮食吃,甚至把他写诗的笔砚都扔了。后来知府和他交好,也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为了报答朱君父亲往日厚待自己的情谊。 |
C.诗人朱碧潭虽然生活艰难,家里常常揭不开锅,但他酷爱写诗。他的诗后来之所以能传播,是因为郡守看重他抬高了他的诗名,因而招致了人们对他所写的诗的毁谤妒忌。 |
D.诗人朱碧潭曾携数十首诗作拜见作者,婉请作者作序,目的是为了让作者证明他写诗的“区区之名”。作者认为朱碧潭之所以能固守清贫写诗自娱,是因为他对诗的挚爱;而作者为他的诗作序,也是为了不辜负他生前的好意。 |
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
(2)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节选)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穷发:不毛之地 |
B.绝云气 绝:穿越 |
C.此小大之辩也 辩:辩论 |
D.而征一国者 征:取信 |
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
B.未有知其修者 |
C.以游无穷者 |
D.而征一国者 |
A.“重言”是假借往圣先贤、先辈宿学之口来替自己说话,以增强文章可信度的写法。“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可理解为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 |
B.列子和宋荣子虽然比一般人略高一筹,但他们和其他人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也还是算不得“逍遥游”。 |
C.作者认为,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境界,流露出一种对获得绝对自由的消极态度。 |
D.逍遥,其实是指一种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并非外在的表象,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超越现实存在,培育一个自由广阔的精神世界。 |
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 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大学》)
(1)对上面文字论述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诚意,即人们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
B.语段论证严谨,主要采用举例和对比、比喻论证的方法。 |
C.语段语言平实浅近,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 |
D.“诚于中,形于外”就是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 |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以上“学而”篇)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以上“为政”篇)
④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以上“公冶长”篇)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以上“雍也”篇)
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⑧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以上“述而”篇)
⑨顏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以上“颜渊”篇)
⑩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成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以上“季氏”篇)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勤快 |
B.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攻打、讨伐 |
C.君子坦荡荡 坦:开朗、直率 |
D.天下归仁焉 归:称许、赞许 |
A.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秦王还柱而走 |
B.不义而富且贵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C.于我如浮云 天下莫柔弱于水 |
D.曲肱而枕之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
①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④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③④⑤⑥ | D.①③④⑥ |
A.第①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告诉我们要好学、乐学更要有好的方法,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 |
B.第④则,写孔子和两个学生以育“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处理人际关系;孔子处理“老、中、青”三代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C.第⑦则,告诉我们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为满足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 |
D.第⑩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用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 |
(1)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游庐山后记
郓敬
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闻其阴益旷奥,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壬戌,侵晨,沿麓行。小食东林寺之三笑堂。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出太平宫,漱宝石池。甲子,渡江览湓口形势。乙丑,返宿报国寺。大雨,溪谷皆溢焉。
丙寅,偕沙门无垢,篮舆曲折行润中,即锦润也。度石桥,为锦绣谷,名殊不佳;得红兰数本,宜改为红兰谷。忽白云如野马,傍腋驰去;视前后人,在绡纨中。云过,道旁草木罗罗然,而润声清越相和答。遂蹑半云亭,睨试心石,经“庐山高”石坊,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闻云中歌声,华婉动心,近在隔润,不知为谁者。云散,则一石皆有一云缭之。忽峰顶有云飞下数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为千百,渐消至无一缕,盖须臾之间已如是。径天池口,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东出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视,石峰苍碧,自下矗立,云拥之,忽拥起至岩上,尽天地为绡纨色,五尺之外,无他物可见。已尽卷去,日融融然,乃复合为绡纨色,不可辨矣。返天池口,东至佛手岩,行沉云中,大风自后推排,云气吹为雨,洒衣袂。蹊坐升仙台,拊御碑亭,云益重。至半云亭,日仍融融然耳。无垢辞去,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天池之云,又含鄱岭、神林浦之所未见。他日当赢数月粮居之,观其春秋朝夕之异,至山中所未至,亦得次第观览,以言纪焉,或有发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其阴益旷奥 益:更加 |
B.出太平宫,漱宝石池 漱:饮,吸吮 |
C.遂蹑半云亭,睨试心石 睨:斜着眼看 |
D.蹊坐升仙台 蹊:奇怪 |
A.作者听说庐山的背面非常的阴森、宽广而神秘,不如南面面对阳光,视野开阔,所以他不想到那儿去。 |
B.丙寅日,在无垢小和尚的带领下,作者乘着竹轿子,到了锦秀谷这个地方。但是这个名字特别不好,所以他认为不如改为 “红兰谷” 。 |
C.从锦绣谷往上,这里云雾缥缈,视线不佳。所以作者看看自己前后的登山者,皆处于薄纱之中,而云雾好像从人的腋下飘过一般。 |
D.本文描写了庐山的云海变幻,重点写了锦绣谷、 “庐山高” 石坊、文殊岩三处的云海,再现了庐山云海瞬息万变的飞动飘忽之美。 |
(1)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刺客列传》)
(2)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魏公子列传》)
(3)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淮阴侯列传》)
【小题4】文中描写了“庐山高”上的山石、云雾,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冯谖客孟尝君
《国策》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返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人属孟尝君 属:同“嘱”,请托 |
B.揭其剑 揭:高举 |
C.愦于忧 愦:竭尽、缺乏 |
D.被于先王之祟 祟:灾祸 |
A.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B.左右以君贱之也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
C.驱而之薛 臣闻求木之长者 |
D.衣冠而见之 项王按剑而跽曰 |
A.冯谖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作者通过他对收债于薛这一具体事件的见解和处理,来表现他的足智多谋和对复杂政治关系的洞察力。 |
B.收债于薛这一事件,由冯谖签署受命、矫命焚券、买义复命以及由此所显示的政治效果几个环节组接贯穿起来,环环相扣,曲折缜密。 |
C.冯谖敢于矫命焚券,正由于他看到了收买民心对于巩固孟尝君统治地位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孟尝君一心爱民、不求珍宝财物的可贵品质。 |
D.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单刀直入,而是采取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曲折的手段,不到事件临头,不显其真本领。 |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宋人论诗云:“今人论诗,往往要出处,‘关关睢鸠’出在何处?”此语似高而实卑也。何以言之?圣人之心如化工然后矢口成文吐辞为经自圣人以下必须则古昔称先王矣。若以无出处之语皆可为诗,则凡道听涂说,街谈巷语,酗徒之骂坐,里媪之詈鸡,皆诗也。亦何必读书哉?此论既立,而村学究从而演之曰:“寻常言语口头话,便是诗家绝妙辞。”噫!《三百篇》中,如《国风》之微婉,二《雅》之委蛇,三《颂》之简奥,岂建乡语口头话哉?
(节选自杨慎《升庵诗话》)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小题2】“关关睢鸠”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总集《__________》。
【小题3】材料中,作者为什么认为作诗需要出处?
尚书屯田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
欧阳修
君讳冶,字良范,姓钱氏。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二。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为吏长于决狱,历六县,皆有能政。
潮州自五代时,刘氏暴残其民,君为海阳经年,民归业者千余户,由是海阳升为大县。潮之大姓某氏火,迹其来自某家,吏捕讯之,某家号冤不服。太守刁湛曰:“狱非钱君不可。”君问大姓,得火所发床足,验之,疑里仇家物。因率吏入仇家,取床,折足合之,皆是。仇人即服曰:“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君即日出某家狱,致仇人以法,举州称为神明。
其佐宣州,数决大狱,及旁近郡狱有疑者,皆归决于君。工部侍郎凌策知宣州,尤称君文学,曰:“吏事不足污子,当以文章居台阁。”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初,宣州官岁市茶于泾县,命君主之。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策卒,君叹曰:“世无知我者矣。”
在麻城,以茶课岁增五倍,遂迁著作。金堂故多盗,君以伍保籍民,察其出入,凡为盗者,许其徒告以赎罪,盗遂止。会甘露降其县,明年,麦禾大稔,麦一茎五歧、禾一茎五穗者,县人以为君政所致,谓之钱公三瑞。君叹曰:“吾知治民尔,瑞岂吾致哉!”县人为君立生祠。如皋民不农桑,以盐为生。君曰:“使民足以衣食,盐犹农也。”乃悉求盐利害为条目,民便其利而盐最增积,以石数者至四十五万。君在如皋,时年五十。或叹其仕不达,君曰:“使吾政行于民,是达也。”蔡文忠公为御史中丞,数欲引君为御史,会君卒。君平生所为文章三百余篇,号曰《晦书》。
(选自《欧阳修集》卷二十五,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阳卧 通“佯”,假装 |
B.为吏长于决狱 监狱 |
C.吏捕讯之 审问 |
D.明年,麦禾大稔 谷物成熟 |
A.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
B.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
C.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
D.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
A.钱冶家贫好学,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官后历任六县,且都有善政。 |
B.钱冶的文章也很出色。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文章,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了台阁。 |
C.钱冶擅长断案。在潮州因审理一桩纵火案被人称道,在宣州时又多次判决大案。 |
D.钱冶淡泊名利。当别人为他仕途不顺而叹息,他自己更关心政令是否有利民生。 |
(1)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
(2)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