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请简析上述材料的论证结构和方法。(12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8 05:0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遂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 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B.其当宜,行其正理 案:根据
C.程者赏,缺绳者诛 中:符合
D.法者,非天 堕:堕落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所立者当 法者,天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行私惠赦有罪 非谓其凝滞不动也
D.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
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不为惠于法之内
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县法者,法不法也
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
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②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小题5】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何作用。
【小题6】同为管子的文章,下面链接材料与“材料一”,在治国问题上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并说出你对这种不同的看法。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管子·小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四 牡

《诗经·小雅》

四牡,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下。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 ①(fēi):马行走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啴啴(tān):喘息的样子。④骆:白毛黑鬣的马。⑤(zhuī):斑鸠,鹁鸠,鹁鸪。⑥苞:草木丛生。栩:柞,栎。⑦杞:杞柳。⑧骎骎(qīn):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⑨谂(shěn):思念。
【小题1】对《四牡》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鹁鸪鸟,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
C.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周道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D.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E.“将母来谂”是全诗的关键句,本句揭出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根本原因,也表现了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小题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注释】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是卿大夫类大官的待遇。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毋以事上(    )(2)仁者以财发身(    )
【小题2】为下列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
A. 制伏 B. 战胜 C. 能够 D. 严格限定
(2)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
A. 查看 B. 觉察 C. 关注 D. 仔细看
【小题3】下列各项的文言句式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是(    )
A.民之父母B.克配上帝C.不与同中国D.灾害并至
【小题4】翻译下列文中划线句: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小题5】《秦誓》中认为做国君的人应该具有的品质是: 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6】根据文意,探究“絜矩之道”的真正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节选自《管子·大匡》)

(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 识:考查
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委:贮存(的食物)
C.从政虽治而不能 治:有政绩
D.出不狂,处不华 华:喧哗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仕近宫   求人可使报秦
B.令一人负以车 人刀俎,我为鱼肉
C.令国子情断狱 斧斤时入山林
D.友有少长,为上举   拔剑撞破之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
(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
(6)令国子以情断狱
A.(1)(2)(4)B.(1)(2)(6)
C.(3)(4)(5)D.(3)(5)(6)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
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
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
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