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 |
B.而绝江河 绝:隔绝 |
C.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 |
D.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
A.取之于蓝 古之圣人 |
B.其曲中规 其皆出于此乎 |
C.吾尝终日而思矣 则群聚而笑之 |
D.善假于物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A.选文(一)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作用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
B.选文(二)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坏风气。 |
C.两段选文都用了比喻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阐明观点。 |
D.两段选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说理周密,语言凝练简洁。 |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诗归》序
(明)钟惺
选古人诗,而命曰《诗归》,非谓古人之诗,以吾所选者为归,庶几见吾所选者,以古人为归也,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昭明选古诗,人遂以其所选者为古诗,因而名古诗曰“选体”,唐人之古诗为“唐选”,鸣呼!非惟古诗亡,几并古诗之名而亡之矣。何者?人归之也,选者之权力,能使人归,又能使古诗之名与实俱徇之,吾岂敢易言选哉。
尝试论之,诗文气运,不能不代趋而下,而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然其变有穷也,精神者,不能不同者也,然其变无穷也操其有穷者以求而欲以其是与气争吾以为能为是而终不能为高其宪途径穷而开者与之俱究不办愈劳西愈逶乎此不夹支人真诗之过也。
今非无学古者,大要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使捷者矫之,必于古人外,自为一人之诗以为异,要其异,又皆同乎古人之险且僻者,不则其俚者也;则何以服学古者之心。无以服其心,而又坚其说以告人曰,千变万化,不出古人,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热者也世真不知有古人矣。
惺与同邑谭子元春忧之。内省诸心,不敢先有所谓学古不学古者,而第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如访者之几于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入者之欣于一至,不敢谓吾之说,非即向者千变万化不出古人之说,而特不敢以肤者狭者热者塞之也。
书成,自古逸至隋,凡十五卷,曰《古诗归》;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十一卷,晚唐四卷,凡三十九卷,曰《唐诗归》。取而覆之,见古人诗久传者,反若今人新作诗,见己所评古人语,如看他人话。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何故也?正吾与不得不有所止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几见吾所选者 庶几:或许可以 |
B.又能使古诗之名与实俱徇之 徇:通“殉”,消亡 |
C.使者矫之 矫:矫正、纠正 |
D.取而覆之 覆:回复、答复。 |
A.使其心目有所止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B.而又坚其说以告人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C.真诗者,精神所为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
D.见古人诗久传者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A.在作者看来,诗歌的形式变化有限,而诗的精神变化无穷,后世诗家若想超越前代,追求更高发展,应更多地去师法前代诗歌的精神。 |
B.文章指出了“学古者”与“捷者”两类诗家的弊端:学古者侧重于对古诗形式技巧的模仿,而“捷者”又刻意求异,诗歌大都流于俚俗。 |
C.作者认为,真正的诗是精神创作出来的,补救时弊的方法是寻求古诗真正的精神所在,达到性灵相通,古今为一,精神有所寄寓的境界。 |
D.此序文气贯通,首尾相映一气呵成,援引实例,有破有立,在逐层剖析中,深入浅出地阐发求“真诗”的论题,丰实了诗歌创作的理论。 |
操其有穷者以求变而欲以其异与气运争吾以为能为异而终不能为高其究途径穷而异者与之俱穷不亦愈劳而愈远乎此不求古人真诗之过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熟者也。
②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何故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论语•公冶长第五》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的便佞含义是什么?【小题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 (《论语.八佾》)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小题1】以上材料表明孔子认为在礼乐活动中(1)____________ 比(2)___________更重要。【小题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生活中礼俗活动的启示。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选自《孟子·离娄下》)
【小题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横逆由是也 | B.入则无法家拂士 |
C.则盍反其本矣 | D.兄弟妻子离散 |
例句;以其存心也
A.君子以礼存人 | B.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C.以其无礼于晋 | D.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例句:于禽兽又何难焉
A.暴见于王 | B.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
C.见羽旄之美 | D.其待我以横逆 |
A.然后知生于安乐而死于忧患 | B.饭疏食饮水 |
C.始可与言《诗》已矣 | D.王语暴以好乐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1)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2)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本文选自《______》(填文集名)。(_______)是作者的字。【小题2】对末段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李蟠涉及年龄、才识、勇气、与“我”的关系。 |
B.“古道”即古文比如六艺经传中所包含的人生道理。 |
C.已“通习”仍“学于余”,可知作者古文功底更深。 |
D.末句交代写作本文的原因为“嘉”“贻”李氏子蟠。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传”“授”的对象来说,作者的议论中不包括童子之师。 |
B.作者否定了按照社会地位和年龄大小来确定为师资格的风气。 |
C.举孔子行为言语之例是为了证明不需要师从某个固定的老师。 |
D.文章用感叹词和对比,悲世风嘲士大夫,彰显自己清高孤傲。 |
(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⑤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①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②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 这里指猎人。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⑤阱:名词用作动词,设置陷阱。【小题1】下面各句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 方:方圆。 |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
C.问国之大禁 禁:禁止。 |
D.不亦宜乎 宜:合适,适宜。 |
A.树之以桑 |
B.申之以孝悌之义 |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A.①若是其大乎 ②吾其还也 |
B.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则是方四十里为阱 |
C.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D.①于传有之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
B.孟子认为,让百姓在住宅场地上栽种桑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观鸭说
[明]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十。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惶惶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1),容与(2)如也。既晡(3),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4)之于蹄涔(5),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
乃复叹曰:因育鸭得育民,然则兹观也,鸭与也乎哉!述观鸭。
(取材于《吴廷翰集》,有删改)
注释:(1)消摇:“逍遥”,安闲自得。相羊:徜徉,漫游之意。(2) 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3)晡:傍晚。(4)蠛蠓(mèiměng):也称“蠓”,一种小飞虫。(5)蹄涔(cén):蹄迹中的积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让僮不善畜也 让:责备 |
B.僮趋而去 趋:快步 |
C.僮将筐而归 筐:箩筐 |
D.囿之以淳朴 囿:约束 |
A.凭栏而语曰 行安而俗美 |
B.其声呴呴然 然则兹观也 |
C.曷不以畜鸭雏? 造化不能以育物 |
D.竿之,则遂群奔水中 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 |
A.是非不善畜也,(乃)畜不以水也。 |
B.稍出之水涯,(僮)惶惶然惊愕不已 |
C.(鸭)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 |
D.及其久也,(则)教成而化行 |
A.小鸭叫声稚嫩,羽毛洁净油亮,格外招人喜爱,作者忍不住要去逗这些小鸭子玩。 |
B.长在盆里的小鸭萎靡不振,甚至倒毙,这是无水蓄养的缘故,与作者、僮仆无关。 |
C.回归水池的小鸭生机勃勃,热闹非常,这既证明了前面的错误,也为下文说理蓄势。 |
D.作者借“养鸭”说“育民”的道理,强调顺应百姓本性,才能教化大行,天下大治。 |
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
【小题6】作者写作此文有何用意?结合文本中“育鸭”的过程,简要回答他从中悟出什么样的“育民”道理。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抵罪:抵消罪行 |
B.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仆一样 |
C.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首领:头颅,借指性命 |
D.佯狂不知所之者 佯:假装 |
A.不能容于远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以其无礼于晋 |
C.佯狂不知所之者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其皆出于此乎 |
A.本文是为五位平民百姓树碑立传的文字,综合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
B.文中把“今之高爵显位”的种种“辱人践行”与五人的慷慨赴死作对比,反衬出“今之高爵显位”的种种丑态。 |
C.文中运用假设论证,把五人的英勇就义与五人寿终正寝作对比,突出五人为正义而死,死得其所。 |
D.文段最后一句,点明作记的缘由和目的,同时揭示出“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一进步性的观点。 |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
(注)①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进:提拔 |
B.谓先寤所以存亡 寤:明白 |
C.谏臣诘逐,晋师伐之 诘:问罪 |
D.御谢曰:“臣之言过也。” 谢:推辞 |
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 |
B.若吾生者,何以食为 为禽兽食 |
C.吾被服而立 枕御膝而卧 |
D.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御以块自易 |
A.吾闻之,世不绝贤 ——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 |
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 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 |
C.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 ——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 |
D.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 虢君骄纵,(一边)亲自四处讨伐,(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 |
A.痛改前非 |
B.革故鼎新 |
C.迷途知返 |
D.幡然悔悟 |
①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
②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